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是第 號參賽選手。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幼兒園大班藝術活動《 佤族木鼓舞-─敲木鼓》,下面我從說設計意圖、說活動目標、活動流程等七個方面向各位評委加以說明。
一、說設計意圖普洱民族文化多元豐富,佤族是云南的獨有民族之一,而我所實習的幼兒園就在普洱西盟佤族自治縣,每年4月16-18日普洱西盟縣佤族自治縣都舉辦佤族木鼓節(jié)。合理地利用身邊的教育資源,挖掘本地的優(yōu)秀民族文化藝術,將其融合到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豐富幼兒的認知,從而使幼兒逐漸對本地區(qū)、本民族的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是我所在實習幼兒園一直嘗試研究的園本科研課題內容。 "木鼓舞"是從佤族人民祭祀、生活、生產勞動中演變出來的,是普洱西盟佤族文化中一塊瑰寶,咚咚的木鼓聲和不時的高吭歌聲、歡呼聲,伴著充滿激情的舞蹈,強烈地表現(xiàn)了佤族人民純樸的鄉(xiāng)土情感和執(zhí)著追求的民族精神。舞蹈節(jié)奏強烈有力,聲響渾厚高亢,非常熱烈而具有感染力,能激發(fā)孩子參與舞蹈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我從佤族最具特色的木鼓舞第三段"敲木鼓"中提煉出適合大班幼兒學習的內容,試圖通過與"敲木鼓"的接觸,讓孩子在熱烈、歡快的氛圍中,感受佤族木鼓舞的藝術魅力。
二、說活動的目標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因此,整個活動都是在以幼兒前期對佤族民俗風情、木鼓舞的產生背景以及表現(xiàn)風格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根據(jù)《新綱要》強調指出"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發(fā)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偏向" 以及本班幼兒實際情況,我從認知、情感、能力方面設計了適宜的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感受木鼓舞中相互配合,合作舞蹈的快樂,進而產生對身邊民族文化的喜愛之情。
2、技能目標:初步學習木鼓舞---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鼓勵幼兒大膽運用肢體動作表現(xiàn)敲木鼓,嘗試舞蹈創(chuàng)編。
3、知識目標:復習運用佤族舞蹈以甩手、走步和跺腳為主的基本舞步。
三、說活動重點和難點活動重點:學習木鼓舞---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
活動難點:能結合節(jié)奏譜,準確的進行敲打并有所創(chuàng)新。
四、說活動準備定下目標后,我做了如下的精心準備:
1、經(jīng)驗準備:
、僖延^看了影像《西盟佤山》,初步了解西盟佤族人民的生活習俗,了解木鼓的作用。
、谝褜W會佤族舞蹈以甩手、走步和跺腳為主的基本舞步。
2、物質方面①和幼兒人數(shù)相當?shù)淖灾菩⌒湍竟呐c鼓槌②音樂《阿佤人民唱新歌》、《加林賽》;③圖譜一張;④牛頭貼畫若干五、說教法和學法(一)教法新《綱要》 中提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我運用了直觀、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在活動中以激發(fā)幼兒的興趣為出發(fā)點,為幼兒搭建了一個自我表現(xiàn),自我創(chuàng)新的舞臺,讓孩子們通過發(fā)現(xiàn)、欣賞、探索、創(chuàng)新,從而獲得成就感。在潛移默化中使幼兒的節(jié)奏感、樂感、表演及自由創(chuàng)編能力相應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 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幼兒對舞蹈藝術的憧憬和熱愛!本次活動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如下:
1、示范法:是根據(jù)舞蹈的難易,幼兒接受水平及教學階段目的的不同,我采用完整示范和局部示范。示范前對幼兒提出要求,引導幼兒有目的地觀察、模仿。
2、練習法:是指幼兒親身參加到舞蹈藝術創(chuàng)編活動中來的一種基本方法,它是幼兒學習舞蹈的基本知識技能,陶冶情感、性格的基本途徑。在教師指導過程中主要采用了基本動作、難點動作、分樂句和完整串排練習方法。在幼兒練習、掌握的過程中,我采用了分組、分角色、單獨練習方法。
。ǘ⿲W法教學中,根據(jù)大班幼兒愛動、愛表現(xiàn)的心理特征,我以幼兒為主體,以活動為主線,以生活為源頭,創(chuàng)設了多種感受、表現(xiàn)的形式和渠道,讓幼兒自主探究與學習,發(fā)展自己的綜合潛能。借助木鼓,音樂、課件等手段,引導幼兒參與、模仿、表演,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參與活動,主動學習。
六、說活動流程好的教學設計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積極引導孩子們去探索,去嘗試,讓他們在活動中真正的動起來、跳起來,全身心投入學習過程中,為達到本節(jié)課的預期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活動導入把孩子帶入一種特定的學習環(huán)境中,讓幼兒在接近真實的環(huán)境中感受輕松、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能使他們在愉快的情緒中主動學習。所以我在《阿佤人民唱新歌》的音樂聲中,帶幼兒跳著基本的佤族舞步進入"佤族村寨"(活動室)這樣的形式導入課題。
(二)、教師示范,幼兒學習基本動作⑴、首先請幼兒欣賞活動室里擺放的小型木鼓。
這里我采用的是啟發(fā)提問法,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地、仔細地觀察,啟發(fā)幼兒積極思維,大膽的想象。我運用啟發(fā)性提問讓幼兒將看到的、想到的具體事物用語言描述出來或動作表現(xiàn)出來。之后我用簡潔的語言,引出學習內容,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2)、教師演示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講清跳木鼓舞的要求:敲的時候注意握著鼓槌的中間,不能傷到旁邊的小朋友;二是在敲木鼓的過程中可加上雙膝彈動;三是在起始部分添加歡呼聲"喔 呵|喔 呵|"表示歡慶,最后結束時添加"喔 呵",動作均為雙手持鼓槌兩側上舉。教師喊口令,練習兩次。這個環(huán)節(jié)我根據(jù)木鼓典型敲打法的難易,大班幼兒接受水平及教學階段目的的不同,我采用完整示范法。示范前我對幼兒提出要求,引導幼兒有目的地觀察、模仿,突出了本次活動的重點"學習木鼓舞---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