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世界神秘莫測,嬰幼兒的心理更是玄機難解,只有幾個月的嬰兒對母嬰關系的心靈感應能力讓人驚嘆不已。
檢查不出原因的腹痛
艾爾莎是個只有3個月大的法國女孩兒,每天都會鬧十幾次肚子疼,白天和夜晚都有可能發(fā)生疼痛,每當這時她都難受得來回扭動身體,哭鬧不止,伴隨嘔吐,卻沒有腹瀉。所有必要的檢查都做了,卻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器質(zhì)性的損傷,難道是心理因素導致的生理疾病嗎?她媽媽顯然是很愛她的,這么小的嬰兒還會有什么心理難題呢?
兒童精神病專家的診斷
兒科醫(yī)生實在無法診斷艾爾莎的病因,就把她轉(zhuǎn)送到兒童精神病專家馬塞兒·盧弗教授那里去了。在單獨會面的房間里,盧弗教授聽艾爾莎的母親嘮叨與孩子病情“無關”的家事。這位母親先前有一小兒子,也是在3個月大的時候,因心臟畸形而嘔吐不止,最后死去了。后來又懷上了艾爾莎,女兒出生之后丈夫便離她而去。她說自己的母親也從未見過她的父親,有一段時間厭惡進食,而自己的外婆同樣是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F(xiàn)在艾爾莎的嘔吐讓她想起自己的家族和小兒子,宿命論的陰影籠罩著艾爾莎的心理世界。
盧弗教授從族譜心理學的角度與艾爾莎的母親交談,當然艾爾莎也在現(xiàn)場。他說,嬰兒在與父母進行交往時,其觀察力、理解力和反饋能力遠遠超出成人的想象。就像母親或父親很容易察覺出嬰兒的行為心理特征一樣,嬰兒也很容易察覺出母親或父親的行為心理特征。比如,他能在眾多的聲音中辨別出父母的聲音,在眾多的氣味中辨別出父母的體味,雖然他不認識爸爸媽媽,但是他能很精確地判斷出是媽媽抱他,還是爸爸抱他,因為他們能識別出媽媽和爸爸胳膊的力度和彎曲角度,進而用自己躬身方式調(diào)整成盡量舒適的坐姿。嬰兒通過從外界收集的這些信息可以辨別他人是粗暴的還是溫和的,尤其能截取成人身上最原始、最隱晦的心理秘密。
由于特殊的家族經(jīng)歷,艾爾莎的母親總是對自己不滿,她常常會無意識地回憶起自己的缺憾和無能,并把自己的不滿無意識地流露到育嬰態(tài)度和行為中。有幾次,盧弗教授觀察到她對女兒的態(tài)度比較粗暴,于是他跟她講艾爾莎只是在極力吸引媽媽的關注;其中腹痛是她反復探索最成功有效的手段,痛得越厲害,哭得越兇,媽媽摟抱得越緊,女兒感覺這樣得到的好處反而越多;這會進一步讓媽媽想到死去的哥哥和其他家人,增加媽媽的憂慮,由此形成母嬰關系之間相互影響的因果鏈。
與專家的一席談話治好了腹痛
在女兒面前講述自己的往事,在女兒面前聽盧弗教授的分析,艾爾莎的病癥竟然消失了!誰能相信3個月的嬰兒能聽懂媽媽的家務事?能明白心理學專家的分析理論?可事實上,嬰兒還不知道自己是誰,也讀不懂媽媽的心事,卻能讀懂母嬰關系!當媽媽的心理癥結(jié)在傾訴和分析中得到松動,如釋重負的感覺改變了她對女兒的緊張和負疚心理,建立了與過去不同的母女親情。艾爾莎對媽媽的變化馬上覺察到了,她不必再像以前那樣以犧牲自己的身心發(fā)育換得媽媽的關愛。
艾爾莎因得到媽媽健康的愛而恢復身心健康,后來順利地上了幼兒園,并且一切發(fā)育正常,她媽媽重新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繼續(xù)完善心理健康,母女都沒有再次看過心理醫(yī)生。
母嬰關系決定早期教育質(zhì)量
從盧弗教授的這例個案可以得出結(jié)論:母嬰關系決定早期教育質(zhì)量。也許有人覺得這例個案太特殊了,一般情況下,很少有人遭遇那么奇特的經(jīng)歷。其實,拋去個案的故事情節(jié)和細節(jié)特征,其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普遍規(guī)律仍然是存在的,包括我們這些凡人、凡心和凡事。筆者曾接受過一個普通媽媽的咨詢案例子,發(fā)表于《媽媽寶貝》2003年第9期,文章標題是《母親的“非真實性在場”》。通過分析一位上了“夾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