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凡事要聽自己的爸爸或媽媽(也包括兄弟姐妹、阿姨、爺爺?shù)群⒆咏?jīng)常接觸的大人)
個案:
思秦的爸爸在家里簡直是個暴君。什么事都要家里人聽從他。有時,完全不顧家里的情況以及其他人的意見而隨心所欲。思秦雖然才3歲,但已經(jīng)很像他爸爸。在托兒所,喜歡對小朋友發(fā)號施令,常常要別人聽他的。要是小朋友不跟他玩,他就大鬧,跟別人搗蛋。
“分享之家”的2大特征
針對上面的個案來分析,看看如何改變“反分享之家”。
個案1解讀:
作為家中獨苗的天一,常常會得到家人不知不覺中的過度照顧。所以,天一有著嚴重的自我中心傾向,想問題和做事情以自己為主。家長認為孩子天生如此,其實是不想承認家庭教育方式造成孩子任性、拒絕分享。家長把責任推給了孩子,所以就“沒辦法”。
改變個案1的策略:
天一最在乎食物,就從讓天一體驗與別人分享食物開始。如果天一再把事物獨占,那大人要把食物拿過來公平地分開,不能再放任不管。開始這樣做,天一肯定會哭鬧。這時大人不能讓步,要堅持到底。如果天一提出他應該獨占食物的種種理由,大人可以裝做沒有聽見,盡管去做自己的事情。
同時,孩子學會分享,總需要過渡時間。特別是像天一這種大孩子,“拒絕分享”已成為習慣。在改變過程中,如果孩子又“舊病復發(fā)”,不要抓住孩子的一點錯誤,沒完沒了地數(shù)落他。
個案2解讀:我們常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其實,先天遺傳因子對孩子性格的形成,遠沒有家庭環(huán)境的作用大。思秦爸爸的行為方式、意識形態(tài)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思秦平時的做為。
另外,如果說個案1中的天一不懂得與他人分享物質(zhì),那么思秦的問題在于不會分享他人的意見、思想。讓孩子學會分享,不止于吃的、玩的這些有形的東西,還包括心情、創(chuàng)意、想法、意見等等無形的東西。學會分享后者,要比學會前者難得多。但學會前者又是學會后者的基礎(chǔ)。
改變個案2的策略:
解決個案2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思秦的爸爸。這位爸爸首先應該自我反省,帶頭糾正自己的態(tài)度、做法。對于家里人的不同意見,應該在口頭和心里都認真考慮;遇事,要多與家人商量,不要一意孤行。當然,改變一個任性的爸爸很難。如果改變爸爸效果不大,媽媽可以有意識地告訴孩子懂得分享、溝通、合作的人才是受歡迎的。總之,得給孩子找到一個可以仿效其良好行為的榜樣。
讓任性的思秦學會分享,當然先從分享實物開始。家里分吃的,每次分成3份;如果有人不在,得給他留著,就算爸爸平時只顧自己吃,我們也應該留給他一份。
締造一個“分享之家”,說難也不難。聰明父母需記住一點:身體力行——大人的行為、做法可以帶動孩子轉(zhuǎn)變思想,身教的作用大于言傳。
聰明提醒:切忌功利性的“偽分享”
與誰分享?孩子當然會出于個人好惡,選擇自己喜歡親近的人。但家長會干涉。常聽到家長跟孩子講,“你干嘛把巧克力分給小明吃,他又從來不給你吃的!奔议L把分享看成交換,而抹殺了分享的本意——分享是為了讓別人和我一樣快樂,而不是用我的來換你的。
還有些家長特別排斥“有特殊需要的人”。這里所說的“有特殊需要的人”,是指那些身體、智力有缺陷的殘障人士。在有些家長看來,孩子如果老是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就會學會那些人的缺陷。或者他們會認為,這些人將來都在社會底層,跟他們分享以后他們也拿不出什么回報。同樣是功利心在作祟。
家長的粗暴干涉,恰恰抹殺了孩子心中萌生的平等、博愛精神!蔼殬窐凡蝗绫姌窐贰,“分享”的精髓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