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智慧的花是開放在手指尖上的。”可見,動手操作能力對正處于快速發(fā)展時期的學生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為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學校開展了“1+x”活動課程,其中“1”指的是每周五下午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的特色小制作活動,圍繞這一活動,各班師生群策群力、出謀劃策,確定了自己的制作項目,有編織、剪紙、十字繡、雕刻……可謂“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六年級學生的泥塑勾起了我對自己童年往事的回憶。那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貧窮的農(nóng)村,沒有一件現(xiàn)成的玩具,上學路上推的鐵環(huán)、冰面上抽的轉(zhuǎn)嘎、用自行車鏈條制作的火柴槍……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制的,制作的過程既挖空心思,又樂在其中,F(xiàn)在想來,那就是一種在繼承基礎上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
取材最方便、玩得最多的還是摔“瓦屋”。說是“瓦屋”,其實是用泥巴捏成類似小碗形狀的東西。最有挑戰(zhàn)性,也最有激情和樂趣的就是比賽摔“瓦屋”。一般是兩人比賽,看誰摔得響,更看誰摔的窟窿大。摔出的窟窿要讓對方用泥巴補上,窟窿大了掙得泥巴多。泥巴越多,做的碗就越大,摔出的窟窿也可能越大,掙的泥巴也會越多。因此,要提高成績,必須把握好和泥、摔泥、捏泥等幾個環(huán)節(jié),但最關鍵的還是最后的摔。這里面既有動手的技巧又具創(chuàng)造的智慧。僅就這一點上應該是現(xiàn)在素質(zhì)教育所提倡的。
我們學校北臨黃河,學生大都住在黃河灘區(qū),對玩黃河泥有濃厚的興趣。我和老師們首先就從帶領學生摔“瓦屋”開始,以此引發(fā)學生的濃厚的興趣。我們看到了學生們捏成了一個個的“瓦屋”,一副副躍躍欲試的架勢,看到了他們托起“瓦屋”,翻轉(zhuǎn)手腕,“碗口”向下,用力往地上一摔,隨著一聲或沉悶或清脆的聲響,向上的“碗底”便向外翻出或大或小花朵般的窟窿。聽著一聲聲的響,看著一朵朵的“花”,那種樂趣、那種成就感會頓時表現(xiàn)在孩子們那自豪的臉上。
我想,何不抓住這一有利資源進行開發(fā),將黃河泥塑與當?shù)匚幕嗳诤,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藝術(shù)相結(jié)合,讓同學們通過做泥玩、研究泥塑,親身體驗我國民間藝術(shù)的博大精深,使其想象力、動手操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提高。于是,我們又進一步引導學生搞起了泥塑。泥塑對泥的要求當然比摔“瓦屋”的泥要高了。第一步就是要找到適合泥塑的黃河泥。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師生來到了黃河岸邊,開始了尋泥之旅。指導教師孫老師事后這樣總結(jié)了尋泥過程:“并不是所有黃河泥都能做雕塑,要選擇黏性強、無沙土的才行,而這種黃河泥并不好找。我們師生經(jīng)過艱苦考察,終于在學校附近的黃河灘上找到了此類泥土。”
有了材料,再加上教師們的精心指導,學生們的作品,便像模像樣起來,到了后來有些已經(jīng)活靈活現(xiàn),令人稱奇了。研究越是深入,對泥塑的認識也就越發(fā)深刻。在經(jīng)過幾個不同層次的研討會后,我們確定黃河泥塑為學校的校本課程之一。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結(jié)合,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操作時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力性便大為提高了。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fā)展的起點。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賦思維于活動之中,這樣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今天,平陰縣城西小學的學生已經(jīng)愛上了泥塑,看到自己的作品擺在了泥塑室的展柜上,油然而生的成就感、自豪感掛在了可愛的笑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