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聚會之時,有人問一位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請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科學家平靜地說:"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什么?""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這位科學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講明了兒時養(yǎng)成良好習慣對人一生具有決定性意義。專家研究表明,3-12歲是人形成良好行為的關鍵期,12歲以后,孩子已逐漸形成許多習慣,新習慣要想扎下根來就難多了。葉圣陶老人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父母的第一責任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下面,就一起看看哪些事是父母可以幫孩子做的,這些對于孩子習慣養(yǎng)成很重要;而其他的事,最好別插手,小心別給孩子"幫倒忙"。
1、閱讀一些教育書籍,看看如何運用在你的孩子身上。
2、花一些時間仔細觀察你的孩子,看看他的性格表現(xiàn)。
3、分析一下你孩子的柜櫥,給孩子建一個便于移動獨立的不被其它物品干擾的柜櫥。
4、保證孩子有充足的睡眠。
5、使睡覺和起床成為平靜和愉快的日常規(guī)律。
6、在家里教優(yōu)雅禮儀并以身作則。和孩子有禮貌地交往,并幫助孩子踐行禮貌禮儀。
7、避免體罰,學會正面的訓導。
8、孩子的書籍單放一個書架,閱后放回原處。
9、定期去公共圖書館,認識圖書管理員,了解圖書借閱過程,和孩子一起讀書。借書并讓孩子懂得保管圖書及閱后歸還圖書。
10、每天和孩子一起讀書。和孩子讀具有現(xiàn)實主題的故事。
11、讓孩子準時到校。
12、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讓他們自己穿衣服。
13、讓孩子自己參與準備食物,并鼓勵孩子為自己的吃飯承擔一些責任。
14、如果可能,給孩子找一小塊地,至少是一個花盆,讓孩子能體會種植東西。
15、以孩子的速度一起散步,途中停下來一起觀察事物并談論一下。
16、每天上學的時候,幫助孩子平穩(wěn)情緒,安靜下來,不要過度刺激,不要攜帶玩具和食物上學。
17、不要設置電視和嚴格限制孩子看電視,讓孩子積極參與活動,而不把孩子變成被動的觀看者。如果看電視,和孩子一起看,并討論看過的節(jié)目。
18、盡早教孩子收拾物品整理東西。比如,把玩具放回原處,把臟衣服放進洗衣筐,把盤子吃剩的東西倒掉,水池用后要清潔,等等。這樣孩子懂得用完東西放回原處。
19、經常擁抱孩子,但不要強迫表示親密友好。注意兩者的區(qū)別。
20、經常分配一些適合孩子做的日常的家務活,比如:擺放餐具和餐巾,整理分類,垃圾回收,除塵和澆花等等。
21、參加學校組織的家長教育活動。
22、父母安排時間同去參加家長會。共同商議參加家長會的準備工作以及寫下要問的問題。
23、口齒清楚地同孩子講話,不要含糊不清。和孩子交流的時候要尊重孩子,讓孩子在新的詞、短語以及表達上展現(xiàn)他們的天賦。
24、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身體要降到孩子的高度,和孩子有眼神的交流。
25、唱歌!音色好壞并不重要。經常和孩子一起唱歌,建立一個家庭里人人愛唱的曲目。
26、不要給孩子過多的正規(guī)功課和活動,讓孩子有時間去玩,探究或做一些有創(chuàng)意的事。
27、教給孩子安全的知識(諸如:用火柴、插電插銷,用化工品,上下樓梯,過馬路,怎么報警,等等)。
28、讓孩子知道家庭地址,電話號碼,以及家長姓名。
29、隨時隨地見機教孩子數(shù)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