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是寶寶表達需要的重要方式,他們用哭聲引導父母關注和滿足他們。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寶寶需要不同時,他們的哭聲也不一樣呢。
我女兒平平,作息時間沒規(guī)律,飯不好好吃,入睡也非常困難,常常要哭鬧半天,才能將她哄睡著。更讓人煩惱的是她一哭就停不下來。
--遵守生活規(guī)律,在該吃飯的時候餓了,該睡覺時能睡著,這對小寶寶來說,并不簡單。尤其是一些愛哭鬧的寶寶,特別需要父母多費心,幫助他們形成生活規(guī)律感,這對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
1-3歲的孩子已逐漸會用語言表達需要,更重要的是他們將經(jīng)歷人生第一個獨立關鍵期,孩子渴望自我服務并從中體會快樂。
發(fā)展特征獨立的需要和不斷增強的能力使他們希望脫離成人的控制和調(diào)節(jié),喜歡自己決定和做一些事。這個階段的幼兒會用"我"這個詞來代表自己,隨著使用工具、語言交際、想象和思維等能力的發(fā)展,他們不再對成人惟命是從,"不"字開始掛在他們口中,這就是最初的自我決策。此時,勞動是快樂。他們喜歡用毛巾使勁地擦臉、把豆子倒出來又收回去、喜歡看著牙膏被自己擠出來……勞動的意義他們并不明白,他們只是體驗著動作的快樂。以至于他們在學習時很有興趣,而掌握之后卻不愿堅持。
媽媽手記軒軒1歲半時就不肯要我們喂飯,自己拿勺子,一勺一勺地往嘴里塞。開始我們很高興,覺得寶寶長大了,可她掉的飯粒比吃的還多,弄得一片狼藉,收拾起來很麻煩。
--1-3歲的孩子喜歡通過自己做事,來增強對自我、對世界的控制感。不過想歸想,做起來卻很不容易。對成人來說一個簡單的用勺的動作,孩子卻需要反復練習。教給他們并給予充分的練習機會,鼓勵和等待都是必要的。
我們想利用佳佳喜歡玩具的特點,培養(yǎng)她收拾的習慣。剛開始佳佳很愉快地學著把玩具送"回家",可不久,她就沒興趣了,留下滿地的玩具等我們收拾。
--利用孩子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自我服務的習慣是非常好的方法。但孩子的興趣點變化很快,需要父母多提醒,幫助他們堅持下去。
3-6歲的孩子會做的自我服務型勞動越來越多。而且,他們開始學習管理游戲、同伴交往。他并能夠提出任務,在一定的要求和過程完成任務,也有一定解決問題的能力。
發(fā)展特征生活自理能力是3-6歲幼兒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自己吃飯已不是困難的事了,一些更難的活動成為他們"挑戰(zhàn)目標",比如自己穿衣、疊被、系穿鞋等。這些活動是一系列動作的組合,需要孩子雙手協(xié)調(diào)活動,隨著雙手的靈活性增強,這些任務也難不倒他們。
而自己安排活動對孩子來說比較困難。3歲幼兒能根據(jù)家庭和幼兒園生活的規(guī)律,知道一天活動的順序,并按此順序活動,但在生活和游戲中他們還不會自己安排活動,一般是看到什么做什么,或成人要求做。在父母的幫助下,5歲幼兒就已經(jīng)能按照自己的計劃做事了。
3歲寶寶的生活已不再局限于家庭,和同伴交往,解決生活、游戲和學習中的問題成為他們需要處理的個人事務。孩子最初采用的方法簡單而"粗暴",拒絕、搶奪、哭鬧、求助、嘗試錯誤是他們最常用的但在成長過程中,他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方法并不有效,于是他們開始學習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比如改拒絕為提出新的建議,改搶奪為輪流使用,改盲目的嘗試為有計劃的嘗試。
媽媽手記樂樂上幼兒園了,自己穿鞋是的難題。不是左右弄反,就是鞋帶系不好。我只好事先把鞋按左右放好并幫他系好鞋帶。
--孩子處理個人事務的能力是和認知、動作技能等發(fā)展密切相關,相互促進的。比如,穿鞋不僅需要手部肌肉的靈活性,還需要孩子能分清左右。父母可通過在鞋子上做記號等方法幫助他們學習。
我家小靜喜歡自己拿主意。帶她去買衣服,她都自己挑。她挑的衣服件件漂亮,她自己也美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