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這是《中華讀書報》上的報道,說的是愛讀書的小學五年級學生嚴江博和他的父母。
一年級到三年級的時候,每天晚上嚴江博的媽媽都陪著他背誦古詩。現(xiàn)在,他爸爸堅持每天早上在嚴江博吃飯的大約15分鐘內給他讀書或念報紙,包括《哈佛家訓》、《一生的忠告》、《小學生優(yōu)秀作文選》等!豆鸺矣枴芬呀(jīng)在讀第二遍了,還一起讀《卡爾·威特教育法》。
不是說讀書不好,也不是說這些書不好,而是那一種太過鄭重其事的教育態(tài)度,我卻不那么欣賞。
聽到的事情還有很多。
因為鄭重其事,有位媽媽不許近10個月的男嬰兒輔食沾一點兒油,即使孩子的大便硬如子彈;給孩子吃的蒸蛋羹本來已經(jīng)軟軟和和,卻非要剁碎了才喂給孩子,不然孩子會惡心要吐。
因為鄭重其事,有位媽媽一心想把孩子培育成神童,不要他干一丁點家務,結果神童長大后因為自理能力缺乏而責怪母親。
因為鄭重其事,有位媽媽聽到自己7歲孩子的智商測試結果不屬于神童一類,竟然氣急敗壞,羞愧難當。
水至清則無魚,教育孩子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事,太過鄭重反而像在設計程序,培養(yǎng)機器。
我和先生曾經(jīng)去一戶為人父母的朋友的家,他們裝修一新的家,哪兒都是孩子的地盤,孩子喜歡車,家里大大小小不下百部,占據(jù)了廳和各個房間。父母自有自己養(yǎng)育孩子的方法,而我們認為,父母和孩子應該有相對的獨立,既然已經(jīng)給孩子留了兒童房等足夠的生活空間,就不能犧牲所有的房間成為他大鬧天宮的地盤。
孩子出生后,我們果真實踐著自己的理論,至今不改悔。比如,清晨,不管孩子是否熟睡,都打開收音機(當然不是大聲的)聽廣播新聞;吃晚飯時,把孩子放在一邊的童車里玩,我們吃飯看電視新聞。而我的妹妹告訴我,自從有了孩子,三年內他們夫婦再也沒有看過電視新聞。不知這樣的例子多不多。
現(xiàn)在,獨生子女的一系列問題,據(jù)說都與一個詞有關,名曰:高關注度。
我的看法,帶著歡喜和平常心,把孩子當作普通的孩子,愛他,但不奢望他當神童,去哈佛,當大款,當高知,不用“高度關注的愛”把他“烤焦”。讓他童年快樂,長大品行端正,自食其力便好了。若是懂點兒得法的教育,教得孩子既快樂又聰明最好;若是不懂教育,就無為而治,讓孩子隨性(天性)自由成長,對孩子和父母而言,恐怕也不是一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