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孩子是我們的最愛,我們愛他們勝過愛我們自己?墒,孩子也是同我們平等的,在這個家里。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有紀律才有自由。我反對給孩子過多的條條框框,但是,也不能什么限制什么規(guī)矩都沒有。我希望我的孩子有著良好的品德,良好的教養(yǎng)。我父親常常對我們姐妹倆說,我知道我百年以后,不會留給你們豐厚的遺產(chǎn),但是我給了你們最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教育教育,我仍然認為,教養(yǎng)在前,養(yǎng)育在后。
lixiaotu 的回復:
“自由”的對立面并不是“沒有規(guī)矩”,這正如給人民自由并不等于社會就會天下大亂。立規(guī)矩和給孩子自由不是同一個軸上方向相對的兩種行為選擇,它們不在一個軸上!@話說得輕松倒底什么意思呢。
孫瑞雪在上次訪談中說“新教育是兒童是依靠兒童自身的能力同外在的環(huán)境和諧相處建構(gòu)一個新的自我,這個過程是由兒童自己來完成的,不依靠成人的教育。我們把愛稱之為能夠給兒童一個積極的愉快的向上的和諧的環(huán)境,這個叫愛,我們把自由定義為在行為和意識上不控制兒童,讓兒童成為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把愛和自由給了這樣一個定義!
你對開開堅持想多看故事片的強烈愿望,當時,你是沒有放在這個坐標里的,你習慣性地馬上想到‘是否要立規(guī)矩’這個問題下面了,而且只有yes or no,然后你決定‘不屈服’;而,今天你的總結(jié)報告里,還是在討論同一情景,你已經(jīng)有更多的選擇了,因為你開始首先理解開開可以,即使理解之后還是不打算給他看下去,我們也會有很不同的行為,我們不會莫明其妙判決他的愿望是‘不要規(guī)矩’,所以不會意圖控制他的愿望,不會在判決之后強制執(zhí)行。事實上執(zhí)行之后他的愿望仍然在,只是屈服了,向媽媽的強權(quán)屈服了,不是向他自己內(nèi)心的紀律順從了。
嬰兒為什么‘缺省狀態(tài)’是情緒愉快--因為愉快是‘成本最小’的生存狀態(tài)。他不會無故哭--那費勁多了去啦!嬰兒的成長,就象人類歷史的一個縮影,紀律和規(guī)矩,也是被他逐漸發(fā)現(xiàn)、總結(jié)的,不是爸爸媽媽規(guī)定并監(jiān)督執(zhí)行的。
安妮媽媽 的回復:
開開媽,我決定先要狠狠地表揚你一下,恩,這次就弄一瓶甜面醬吧,尤其是帖子第一部分的總結(jié),看得出美國的紅燈時間是夠長的,很深的思考起了相當?shù)淖饔,開開這小子的幸福生活今后會越來越好:)
對于你的最后一點是否該在“開開平靜下來以后跟他講道理”, 你擔心“扯動那根筋”所以沒有再提。我覺得我們總是低估了孩子的記憶力,因為我們在哄孩子的時候,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轉(zhuǎn)移注意力”是一件屢試屢爽的法寶,所以認為孩子的記憶力是短暫的,但是我卻覺得孩子的記憶力是驚人的,尤其是在受到莫大的委屈或挫折之后,他一定會記住。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安妮喜歡自己剝瓜子吃,屢勸不聽后,終于有一次嘔吐了個西里嘩啦,然后她一看見瓜子就做嘔吐狀,不用別人提醒;安妮喜歡在在樓梯上爬上爬下,并為自己身手敏捷而得意不已,終于有一天一腳踏空,磕著了腦袋,現(xiàn)在下樓梯比誰都慢,小心得很……我覺得在孩子平靜下來以后,是講道理的最佳時機,否則在他小小的記憶里,那場痛哭一直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是媽媽欺負我的一件事情:),是一件沒有辦法反抗的事情,反而會是誤導,你以為呢?
安妮媽媽的語文水平也太耷僵了不是?琢磨半天,還是決定紅著臉來做一個澄清:安妮媽媽的意思是:在寶寶0~6歲期間,堅決不要給孩子立規(guī)矩,只是引導他該怎么做,但做不做也給他充分的選擇的自由,寶寶只有三個方面會得到堅決無情的約束:道德的約束、健康的約束、危險的約束。
其實我堅決相信,開開生活里的大多數(shù)時間和安妮一樣,都是在如沐春風里度過的,那次是事件是一個很少發(fā)生的小概率事件,大家討論的也是針對這些小概率極端事件的緊急處理辦法,如果三天兩頭要上演這樣的悲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