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幾歲開始學琴?這恐怕是每個懷著望子成龍美夢的家長都有的問題。然而,回答這樣的問題確又不太容易,因為各個孩子的智力發(fā)育情況和家庭文化背景所能提供的支持都不一樣。
讓我們先來看看幼兒與兒童的心理成長過程。
幼兒可分為前期(0~3歲)與后期(3~6歲)之分。在運動能力上,幼兒的前期發(fā)展較快,但在心理上,這一階段處在無自我意識的狀態(tài);思維方面,并無抽象能力;記憶力從四歲以后逐漸發(fā)展,注意力的集中能力也要到后期才形成。兒童的情緒控制能力,一般要到五歲方始具備。由此可見,在幼兒的前期是不可能進行高級智力活動的。
音樂是一門以無形無像的音響為素材建筑起來的藝術(shù),這些音響排列組合的可能性有無可計量之多,作曲家以某種規(guī)律作為自己的取舍標準,使這些音響在時間進行上和空間的位置上——也就是音的高低上一一結(jié)構(gòu)起來。這個過程,就是一種抽象的過程。學習音樂,當然應該理解作曲家的取舍標準及其意義。學習者也當然必須具備這種可以與作曲家思想相溝通的思維能力,那就是抽象思維的能力。
對數(shù)的認識可說是人的抽象思維活動的開始。音樂是開展在時間中的。沒有數(shù)的概念,你無法教他明白每個音符的時值長短、它們之間的比例。除非這個孩子有很好的模仿能力,足以使他繞過這一困難。(當然,要這樣做的話,就得不斷地示范給他聽。)
每個孩子具有最起碼的抽象概念——數(shù)——的年齡是不一的。一般在四五歲左右。但兒童會順序念數(shù),并不等于他就有了數(shù)量的概念。音樂史上有過很多神童,大都早于這個年齡開始學琴,但不要忘記,他們大都有一個世襲音樂職業(yè)的家庭背景。他們可以通過對父母不斷示范的模仿,繞過缺乏抽象思維能力的障礙。
除了抽象思維能力之外,還應該有對空間和時間的識別能力,比如,對上下左右的區(qū)別,對時間流程的劃分等。據(jù)說這是人類七大智慧之中的兩種,換句話說,這是人類的潛能,但這種潛能在沒有覺醒之前,教育孩子感受音響在空間與時間上的位置,當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即使是有了這樣的能力,各人的表現(xiàn)也不相同。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一般兒童要過了四歲才能開始辨別形狀、大小、方向。6歲以后,區(qū)別左右的正確率才達到75%。
心理上的時間,是一種意識的持續(xù)感。我國城市的一般兒童六七歲時,可以簡單地劃分一個時段,例如把一拍時間一分為二,甚至一分為四,但在沒有經(jīng)過訓練之前,很少有孩子能做到一分為三或一分為五,即便是經(jīng)過訓練,恐怕也有一大半以上是做不好的,但到了10歲,經(jīng)過訓練的兒童又不會覺得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