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會導致的兩個結果
一是孩子依賴性過強,不善于自己處理矛盾,另一個結果是孩子感覺你是一個“很煩”的媽媽,逐漸不再與你溝通。其實我們都低估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多數(shù)孩子會自己解決與小伙伴之間的問題,你不必介入太多。但是請注意如果孩子因此表現(xiàn)出情緒低落要及時開解引導。
一個不太愉快的提示:專家認為有時候是我們自己的得失觀制造了焦慮
專家提示我們,焦慮情緒實際的來源可能是我們自己感受到的競爭和人際壓力,我們錯誤地將這種壓力投向孩子。
照顧孩子,沒有第二人選
李莉是位3歲男孩兒的母親。按照原計劃,孩子今年該上幼兒園,贊助費都交了卻趕上了SARS。SARS的陰霾早就風吹云散了,李莉仍覺得讓兒子與20幾個小孩兒在一間房子里同呼吸共起居太“危險了”。何況除了她這個做媽媽的誰又能堅持讓兒子每次洗手都要洗夠3遍,所有帶到外面去的玩具拿回來后都要浸泡消毒?還有那些關于保姆的可怕傳說。除了我們自己,照顧孩子,難道就沒有第二人選?這些不可信任的人甚至包括那位父親。但我們有時不得不依靠這些“不可靠”的人,焦慮就這樣產(chǎn)生了。
專家建議,你問自己一個問題,客觀地回答它——你是否在照顧孩子時,每件事都做得完全正確?答案是你有時做得很好,有時也不怎么樣。實際上,幼兒園的工作人員都是經(jīng)過職業(yè)訓練的,是值得信任的。對于保姆,如果你的聘用渠道正常,又付了足夠的工資,她是會好好干活的。有些時候,是一些具體問題轉移成了焦慮。以保姆為例,比如當初你過于壓低了工資,因此現(xiàn)在擔心她不會好好地照顧你的孩子,由此產(chǎn)生了焦慮。
假如世界的噩夢降臨在孩子身旁
9·11是全世界母親的噩夢。核威脅,伊拉克戰(zhàn)爭還有水資源的日益匱乏…… 越來越多的媽媽將眼光投向世界,關注世界和平的同時,也為孩子的安全以及未來擔憂。在國外生活的季蘭憂心忡忡 ——幼兒園里各種族的孩子都有、離家不遠的超市曾經(jīng)發(fā)生過爆炸,傷員中就有和兒子一樣大的一名男孩兒,還有那個送奶的男人總是別有用心地盯著兒子,聽說他是…… 我們當然應該關心世界大事兒,但如果我們將每一件世界大事都具體到孩子的生活,我們又如何能正常地生活呢?我們不可能讓孩子在防暴箱里長大。世界總會存在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但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是和平安定的。與其焦慮不安,不如和孩子享受和平的快樂。
孩子病了都是我的錯
孩子患病引起母親焦慮是最常見的因素,“都是我的錯,如果我不給她穿裙子,她就不會感冒。” “都怪我,早上他懶著不起,我就該猜到他不舒服,就不應該送他去幼兒園。” “都怪我,一眼沒看見,他就摔倒了。” …… 不知不覺你成了祥林嫂。雖然關心備至,卻是病床前最不受歡迎的人。這種自責不僅于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