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吵得如同“斗雞”似的夫妻倆,看到突然闖進“戰(zhàn)場”的孩子,便把尚未出口的激烈言辭硬生生地咽回去,面對滿臉疑惑的孩子,強裝笑臉……掩蓋爭論就是最好的方法嗎?即使做得天衣無縫,也會令孩子失去一次重要的學習機會。在孩子獨立接觸社會之前,父母有責任讓孩子見識并學習人際關系的處理方法,如何化解爭吵,則是最平常不過的一種技巧。
兒童教育家提出最新觀點,下次不妨對孩子坦言相告——孩子,我們吵架了。
夫妻當孩子面吵架會給孩子帶來哪些不良影響
·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強烈的沖擊,產(chǎn)生消極情緒
如恐懼,悲傷,無助感等。夫妻吵架時往往吵得臉紅脖子粗,用高八度的嗓門大喊大叫,常常把幼兒嚇的不知所措。夫妻倆吵得投入的時候,根本顧不上理會孩子,對孩子的哭喊、懇求也聽而不聞。幼兒不由得以為爸媽不要自己了,倍感傷心和無助;而看到自己認為最親密的人之間也針鋒相對,孩子會感到自己認為最安全的避風港也不復存在,內心涌起深深的恐懼。
·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攻擊性行為的壞榜樣
心理學研究者認為,攻擊性行為的成因之一是由于學習,也就是模仿。其模仿的來源包括:暴力電視、父母及教養(yǎng)者的行為、同伴的行為等。夫妻吵架過程中,不僅僅是合理的爭論,往往會喪失理智,許多刻薄的話、粗話乃至臟話也脫口而出,有的夫妻甚至大打出手。幼兒的模仿能力非常強,父母吵架時的神態(tài)、姿勢、語氣語調、用語他們都有可能學到。日后小孩子在游戲時,就對著洋娃娃嫩聲嫩氣地罵,狠狠地打娃娃,或者,對小朋友說粗話、臟話。
·對孩子進行了錯誤的社交技能訓練
使孩子誤以為吵架、謾罵乃至打架都是解決沖突的辦法 在人際交往中,出現(xiàn)不同意見或者沖突是正常的,問題在于如何解決社交中的沖突。在小學低年級兒童寫給"知心姐姐"的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訴說有關人際關系方面的苦惱。在幼兒園中,幼兒的社交技能即出現(xiàn)了很大差異,也開始對人際關系問題敏感:小朋友為什么不跟我玩?有的幼兒只會采用強制性手段來解決問題。達不到目的就搞破壞,搗亂,進行報復。結果小朋友們更不理他。社交技能不是天生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訓練。夫妻之間出現(xiàn)了意見分歧,就吵架或者打架,往往使孩子誤以為吵架、打架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不知道應該克制自己的怒氣,不會采用其他的、真正有效的辦法解決沖突。
·使孩子的情緒、性格、行為出現(xiàn)問題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長期生活在“硝煙彌漫”的家庭中,除了攻擊性顯著增強以外,孩子的情緒、性格發(fā)展都會出現(xiàn)扭曲,變得感情冷漠,對他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