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媽媽遇到了很多媽媽都遇到過的問題—孩子打人。過了兩歲,不知從哪天起他就開始“一不小心”給你一下子,開始是偶爾的一下兩下,很快,頻頻出手,不分長幼,不分內(nèi)外,隨時隨處,他都有可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襲擊任何一個跟他有關(guān)無關(guān)的人。
為什么小小年紀就喜歡打人呢?這個問題困擾著許多兩三歲寶寶的父母。有的寶寶生氣時打人,有的寶寶高興時打人,有的寶寶不僅打人還咬人,有的寶寶既打小朋友又打爺爺奶奶……如果養(yǎng)成習慣,他將來怎么與別人友好相處呢?父母真為寶寶的這種“暴力”行為擔心呀!
“孩子都這樣”——他會停下他的手嗎?
小文媽媽把自己的煩惱說給過來人聽,她們都一副了然的姿態(tài)“嗨,孩子都這樣,打人沒輕沒重的”。“都這樣”,是不是意味著打人是孩子必需的一段成長經(jīng)歷?不知輕重,打人就是無心之過了?
牙長齊了孩子自然就不咬人了,打人打到什么程度他才會住手,實在不敢去想象。他,會住手嗎?
打人是孩子們在小文這個年齡階段的正常表現(xiàn),小文媽媽不必過于擔心。心理學上稱之為兒童攻擊行為,多是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采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xiàn)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xiàn)第二個高峰,目前有提前出現(xiàn)的趨勢。攻擊行為也有性別差異,也分武斗和文斗,男孩的攻擊性強于女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在今后成長過程中,小文還要學習很多人際交往的規(guī)則和技巧。而且,同大多數(shù)孩子一樣,小文不久就要上幼兒園了,在家庭和集體生活兩個環(huán)境的影響下,他的進步會更快,再次成為禮貌和友善的人。
寶寶為什么打人?
寶寶打人其實只是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感情。這種行為叫作攻擊性行為(或稱侵犯性行為),是兒童社會性發(fā)展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
人生來就具有一種內(nèi)在的攻擊傾向。比如嬰兒生氣、情緒發(fā)作時,會把東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媽媽晚來了幾分鐘,寶寶會一把推開水瓶……隨著生理、心理的發(fā)展,如果加以正確引導,攻擊傾向可以轉(zhuǎn)化為成長過程中的力量,轉(zhuǎn)化為忍耐、堅毅等積極的品質(zhì)。
如果孩子舉起了小手,你首先要——
·立即制止打人行為
很多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打人,以致發(fā)展到“屢禁不止”,往往是因為剛開始的幾次“嘗試”沒有得到立即有效的制止。事實上,孩子的欲望與貪婪比大人更容易膨脹。孩子如同一張白紙,無意間寫上“暴力”兩個字,如果沒有及時擦掉,就會越描越深、越畫越重,無心之過反而成為一種惡習。圣經(jīng)說,左臉挨打之后伸出右臉?墒敲鎸Ρ┝A向的小霸王,最好還是大喊一聲“住手,寶貝!”
·進行“冷處理”
對于一只埋頭沙土的鴕鳥,你越是著急解決問題,他越是拒絕溝通?摁[也是一種逃避,讓你的口舌無用武之地,在親朋好友面前顏面掃地。我們當然不會選擇以暴制暴的下下策,那樣只會樹立一個壞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