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我也應該有自己支配的時間啊,憑什么只有我一個人要壓抑自己,整天庸庸碌碌的,毫無樂趣地過著生活呢?!
一旦我想到自己被育嬰、家事綁得死死的,無法擁有一點點自己的時間的時候,便會內心囤積不滿,感到不平。每次跟先生訴說不滿時,都會惹得他不愉快,甚至發(fā)生嚴重的爭執(zhí)。情緒上的不滿,當然對孩子也消減了必要的耐心。有時事后,我也靜靜地想,這對孩子不公平,可是實在是難以控制。
專家點評:對家人的不滿,堆積久了,一股腦將怨氣發(fā)泄到孩子身上,是許多媽媽常有的行為。養(yǎng)育孩子的確是一項煩瑣的工程,回頭想想,既然把他生下來,就要學會面對生活中的許多瑣事與難題。在夫妻二人相互理解平和溝通的前提下,給孩子一個溫馨的生活氛圍,應該是每一個即將或已經(jīng)做父母所考慮的事宜。誰都企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聰明,可是日常生活中不由自主的行為,卻在一點一滴影響著孩子的心態(tài)與健康!明智的媽咪需要重新調整自己,理性地改善自己與家人的關系。對于小孩子,有時候是需要用寬容的心態(tài)去理解的,而不要凡事走入死胡同,多一點耐心是必要的。更何況,小小的調皮搗蛋或反抗行為,也是他探索世界、獨立意識萌生的必要一環(huán)。
案例三:過于年輕,對養(yǎng)育孩子不感興趣(5歲的丹丹與3歲的兵兵媽)
常聽別人說小孩子稍大一點,就會變得可愛,父母自然就會減少對他們責罵的次數(shù)。我的鄰居玲玲媽個性溫和,比較不會在意小事,不拘小節(jié)一些,孩子也比較乖巧,我很羨慕他們能在責備或體罰孩子時,能適時地做出正確的判斷。他們也常常提醒我?墒且苍S是自己年輕的緣故(我21歲生下丹丹),到了26歲時,已經(jīng)是兩個孩子的媽了。我老公總是顧著忙乎打理工作和自己娛樂,沒有時間陪伴我們,每天的生活就像打仗一樣。我總是無法控制自己,使他們老是挨罵,但是事后又感到后悔。
我也想快樂地撫育孩子,也想要有更充裕的時間和孩子接觸,但是每次都這樣想,但事實上總是在鄰居都能聽到我的叫囂聲度過一天又一天。
比如對長女,她在我不注意的時候,總是動我的化妝盒,不是藏起來就是自己隨便涂涂抹抹的,弄得衣服上梳妝臺上都是。每當看到這情形,滿腦子都是莫名的憤怒,兩巴掌立刻打了下去,結果孩子雙頰被打得有淤血印子……
我也知道女孩子天生對這個感興趣,可是總覺得告一次不聽,就很氣憤?赡苁且驗樗峭裕又疫沒有走出從前在媽媽身邊做女兒的心態(tài),總會不自覺產(chǎn)生厭惡感,也因此對她無原則的責備最多。自己也知道這樣的謾罵與動手完全沒有意義,會有很多負面影響。我一方面認為不教導不行,一方面又認為他們不是小貓小狗,要如何責備才對,我很茫然。
專家點評——在斥責與體罰孩子后的情境下,母親通常都會勃然大怒,陷入一種要自身鎮(zhèn)靜卻又無法如愿的苦戰(zhàn)中,這是多數(shù)問題的根源。
上述年輕媽媽的5歲女兒,同我們見到的多數(shù)同齡小孩一樣,絕不可能超出正常發(fā)展過程中表現(xiàn)的行為模式。就是說,即使父母親過度指責孩子,孩子也不可能因此而早熟起來。一些感受性很強的孩子,只要就事加強語氣結尾的部分就足夠了。一旦對孩子斥責太多,有些孩子會對母親產(chǎn)生畏懼之心,變得整日提心吊膽,久之會形成膽小怕事內向憂郁的性情。
有的媽媽認為只要稍受斥責便哭嚎不止的孩子,可能是在反省,就會停止責罵。其實哭與不哭是無法作為衡量孩子是否反省的標準,不過是媽媽的錯覺而已。有些孩子知道只要使出哭功,就能免去一場責罰,因此權把哭泣當成護身符了,而并沒有達到將孩子不適當?shù)男袨,以適當?shù)男那閭鬟_給孩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