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心思很難猜,有時明明顯得很開心,突然間他的感情會來個180度的轉(zhuǎn)彎,弄得父母也不知所措,問他,他也不說,可不知道原因,如何幫他解決問題呢?
其實,孩子不和父母說心里話是有多種因素造成的,根據(jù)以下案例,父母可以分析一下,我的孩子屬于其中哪一類情況。
案例一
月月學說話挺早,不到1歲時就會叫爸爸媽媽,現(xiàn)在兩歲多了,說話能力有了很大進步,能和父母簡單地交流?稍略驴偸峭伦植磺,爸爸媽媽常常是連蒙帶猜還難以正確地理解她要表達的意思。月月發(fā)現(xiàn)父母錯會了自己的意思,說話時顯得更加著急,吐字反而不利索了,反復了幾次,月月干脆不說了。一次,媽媽發(fā)現(xiàn)月月皺著眉頭,一臉的憂愁,可是怎么問,也問不出所以然,月月哭了,媽媽也是又心疼又無奈。
分析:
由于年齡的關系,寶寶語言能力不強,看到和聽到的一切往往由于表述粗疏、斷續(xù)、不完整、無重點,做不到準確詳盡、清楚明白,對于思想、情感這一類抽象事物的表達,對寶寶來說則更為困難。另外,父母要聽懂這類語言表述和很困難,對孩子的提問也是回答得“驢唇不對馬嘴”,讓幼兒經(jīng)常感到“茶壺煮餃子,肚里有,就是倒(道)不出”。久而久之,寶寶就容易回避語言表述,轉(zhuǎn)而用行動流露自己的意愿。
案例二
奇奇快3歲了,在家他能說會道,可在幼兒園里卻變得沉默寡言,不管老師怎么哄逗,他死活都不開口。周一時,媽媽從幼兒園接他回家,一路上總覺得奇奇身上有股臭哄哄的味道,回到家仔細一檢查,哎呀!原來小家伙把屎拉到褲子里了。媽媽一問,奇奇說是肚子疼沒憋住。媽媽又問:“那怎么不告訴老師你想拉屎呢?”奇奇低著頭說:“我不敢說!
分析:
對幼兒來說,他所面對的是一個未知的世界。新的環(huán)境,陌生的人,初次接觸的事物都可能讓寶寶擔心害怕。而拒絕交流就是寶寶本能的自我保護行為。另外,也有些寡言的寶寶的性格孤僻,不善于和人來往交際,與他的自卑心理有關。
案例三
佳佳曾經(jīng)整天小嘴不停,追著大人說這說那。但由于爸爸媽媽勞碌了一天,回到家里還要做家務,好容易能閑下來歇歇,可是面對纏人的孩子,媽媽會不勝其煩:“乖女兒,別吵了,讓媽媽靜一會兒!”媽媽兀自閉目養(yǎng)神,卻沒有注意到佳佳臉上的失望。漸漸的,佳佳變得越發(fā)“淑女”了,常獨自坐在小椅子上發(fā)愣,媽媽想和她聊會兒天,她也不響應,這下,媽媽感到新的煩惱又要來了……
分析:
在許多家庭中,這樣的畫面是極為普遍的:父母整天喋喋不休地嘮叨,叫寶寶要這樣不要那樣,說得口干舌燥,而寶寶說點什么時,常常被父母打斷或糾正,或者說了半天,父母置若罔聞,甚至不耐煩地要求寶寶閉嘴。自己的發(fā)言總不被注意,不受重視,寶寶還會有表達的愿望么?因此,更多時候,寶寶不愿講話的根源在于父母。
案例四
牛牛從幼兒園回到家,興沖沖地告訴媽媽:“今天我把徐子陵的圖畫紙給撕了。”還沒容他往下說,媽媽已經(jīng)板起臉來:“你怎么那么淘氣呀!告訴你多少次,不許弄壞人家的東西,怎么就是記不住呢!”對于母親劈頭蓋臉的訓斥,牛牛蒙了,本來他還想讓媽媽知道:那是幼兒園在玩撕紙游戲,看誰能用紙撕出好看的形狀,徐子陵不會做,牛牛是在幫他,而且,老師還表揚了牛牛呢!這下,牛牛想:以后再也不和媽媽講幼兒園的事了。
分析:
一些父母可能會迷惑不解:我對寶寶挺關心,也隨時不忘和寶寶溝通,為什么還是聽不到寶寶的心里話?那就要看看寶寶告訴你心里話時,你是怎樣對待他的了。如果你對孩子的想法,總是持否定的態(tài)度,比如譏笑寶寶的無知、批評他的不足、拒絕他的要求、責備他的錯誤等。一講心里話就要挨說挨罵,寶寶怎么會向你敞開心扉呢?
這些場景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