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明白,孩子的成長必須按部就班,那是因為不同年齡、不同階段,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不同,對社會的理解也不同,我們很難與3歲的孩子討論如何分辨絕對的是非善惡,因為他們還理解不了深層的含義,但是我們?nèi)绻麨樗O(shè)立一個參照物,告訴他某某人拾金不昧是值得贊揚的,某某人聚眾斗毆是不對的,這樣孩子就容易理解得多,在腦海里的印象也就更深刻。這就是參照物的好處,它幫助孩子具象地分析世界,用人物或事物看待問題,比連篇累牘的大道理更容易理解。
為孩子選參照物的第二個優(yōu)點,那就是父母們樂此不疲地推崇“參照物”教育法的原因,那些人或物,一定是有其優(yōu)秀的,值得學習的地方,為孩子提供這樣一個“參照”的標準,能幫助孩子多吸取他人的長處。父母嘮叨一百句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也許都不如榜樣一件小事的激勵有效,孩子們有喜歡模仿的天性,多提供、介紹優(yōu)秀的參照物給他們,日積月累耳濡目染,自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那為什么現(xiàn)在那么多聲音在說要還原孩子的發(fā)展空間,不要用對比的方式去壓抑孩子呢?其實,參照物本無過錯,錯在父母使用不當。這時,參照物起到的就是反面作用。
參照物的選擇,大多是由父母一廂情愿決定的,他們希望孩子如何發(fā)展,或者說他們認識的社會有何種標準,就會為孩子設(shè)定一個單方面的參照標準,簡單地說,他們以自己的經(jīng)驗和愿望,忽略了孩子的意志。然而,孩子有他的世界和想法,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理解方式,心中也有自己的參照物,那是他們心中希望自己所成為的形象,這時,父母與孩子的意志就產(chǎn)生了偏差。如果父母還是按照自己的標準界定孩子的行為,勢必與孩子發(fā)生分歧,強加的參照物也許就變成了反作用力。父母大概過于重視了“提供”和“展示”的責任,而忽視了孩子的接受和認同。如何避免差異呢?或許我們更應(yīng)該聽聽參照物教育最重要受眾—孩子的心聲。
除了參照物的先天缺陷—孩子認可度以外,它還有另一個后天不足,那就是父母對參照物教育的使用方式和分寸。你如何樹立參照物的形象?夸獎?那是當然的,參照物不優(yōu)秀就不足以成為參照的標準。那么,夸獎的同時,你注意到不傷害孩子自尊心了嗎?孩子會不會想,爸爸媽媽喜歡那個優(yōu)秀的某某,不喜歡這個淘氣沒用的我?爸爸媽媽說的那個某某那么好,相比之下,我是不是就一無是處?這些想法,都會讓孩子自卑,甚至產(chǎn)生“破罐破摔”的逆反心理。這種問題可大可小,我們提倡的是重視和引導(dǎo),在樹立參照物形象的同時,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把一個優(yōu)秀的某某擺在你面前,不是為了讓你難堪,而是為了讓你更好更棒,而且爸爸媽媽相信你的能力,總有一天,你會超越參照物。
孩子參照物的三個階段
參照物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主動或被動接受的參考對象和目標,它可以為孩子成長劃分一個階段性。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由于年齡不斷增長,心理,生理的發(fā)育也有較大差異,在不同認知階段,會反映不同的認知心理,因此也可把參照物分為三個階段,以此來分析參照物的選擇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盲目認知階段
0~3歲,這是人生的嬰幼兒階段。這一階段由于孩子的生理、心理都處在初步發(fā)育期,他們的成長發(fā)展受到自身心理、生理條件的制約,生活范圍比較狹窄。這段時期,他們的參照物主要是生活周邊的人和物,在心靈深處,父母的言行舉止會不自覺成為他們的參照物。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應(yīng)著重了解孩子在這一階段的模仿特點,用個人良好的習慣,為孩子創(chuàng)造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