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父母用消極的方式對待子女,如強迫、指責等。父母總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而強迫孩子服從自己,在作出決定之前不與孩子商量。這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若經(jīng)常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親子之間就很容易造成隔閡和對立,甚至形成難以消除的敵對狀態(tài)。孩子因此會出現(xiàn)兩種極端的反應:一是膽小怕事,孤獨自卑,二是逆反對抗,甚至逃避父母和家庭。
為了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使用民主激勵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即可在親子關系中加入朋友關系的成分。在一些重大的問題上,父母是決策者,但是父母應該給孩子發(fā)言的機會,聽取孩子的意見,將此形成一種習慣。在親子對話中應該允許孩子提出自己的反面意見。反面意見往往是孩子的創(chuàng)造。這也是訓練孩子自信個性的一個很好的方法。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一方面將自己作為家庭的一個成員,從而形成對家庭的責任感,提高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容易形成和諧的親子關系。
獲得自尊和贊揚是人的一種需要。這種需要的滿足會使人們形成積極向上的情緒,會使人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我們要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然后對優(yōu)點進行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揚。鼓勵孩子說“你可以做得很好,我相信你”,嘗試著不要批評孩子。只要父母耐心去做,他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有很多可愛之處,孩子會很樂意和父母在一起,父母就會發(fā)現(xiàn)原本對立的親子關系逐漸被健康融洽的親子關系所取代。
親子溝通法
人們的心理距離遠近與人們之間的溝通有很大關系。人們之間的密切程度是由人們之間的溝通的多少來決定的。戀愛的基礎是溝通,因此我們稱之為“談戀愛”。陌生人之所以沒有密切的關系,原因是沒有溝通的機會。因此,要形成密切的關系,就必須溝通,必須用較多的時間去溝通。
角色互換法
由于親子角色的固定性和界限分明的特征,站在各自立場上去看問題,容易造成親子的意見分歧,甚至出現(xiàn)親子沖突。角色互換的基本觀點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分析看待某一問題。目的是理解對方的行為,從而達到心理相融。
角色互換的第一步是確定主題。當問題出現(xiàn)或解決問題時,首先確定問題是什么,如孩子為什么不喜歡和父母一起逛街、散步,為什么不肯參與家務勞動。父母從孩子的角度去分析、體驗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孩子從父母的角度去體驗父母的心理狀態(tài)。重點是父母對孩子心理狀態(tài)的體驗,因為孩子很難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問題。例如,有人體驗孩子不喜歡逛商店的心理狀態(tài),就蹲下來,和孩子一起走。其結果使人吃驚:在父母看來商店里有這么多漂亮的東西,五彩繽紛,但孩子能夠看到的僅僅是人們的腳和腿。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很重要,否則父母就永遠無法理解子女。
當親子沖突難以調(diào)和時,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或者叫心理劇方式來試著解決。這種方式的具體程序是父母扮演孩子的角色,孩子扮演父母的角色,相互體驗對方的思想和情緒,達到相互理解,消除隔閡和沖突的目的。(明子整理)
親子關系就是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人人生而有父母,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首先發(fā)生的便是親子關系。中華傳統(tǒng)文化非常重視禮儀教化!巴映升垺薄ⅰ白硬唤,父之過”、“岳母刺字”、“孟母三遷”等成語、典故中,寄托了數(shù)千年來天下父母永恒的殷切期望。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臻于完美的君子行為標準,更是將私化的親子關系泛化為適用于整個社會的道德訴求。
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親子關系并非都那么和諧美妙,其中問題不少。本期陽光地帶推出有關親子關系的話題,希望引起讀者、家長們的關注,歡迎來信、來稿。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