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說話是一種藝術(shù),需要獨特的方法和技巧。
我們試著從下面兩個例子窺知一二:
例一:孩子從幼兒園回來......
媽:“你回來了?”
子:“我回來了!
媽:“今天在幼兒園都做了些什么?”
子:“沒做什么。”
媽:“吃什么點心?”
子:“忘記了。”
例二:孩子從幼兒園回來......
媽:“嗯!寶貝,讓媽媽看看!(專注地看了孩子一會兒)今天一定玩得很快樂。”
子:“對呀!我和劉承翰兩個一起玩搭積木,我們搭了一座動物園,然后,把許多玩具關(guān)進去當動物,很好玩哦......”
媽:“哇!聽起來真的很好玩,可惜我沒有玩到。”
子:“沒關(guān)系!下次我教你玩!
兩個例子都是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媽媽的動機同樣是想要了解孩子今天過得好不好,做了些什么事、玩得快樂不快樂,但是結(jié)果卻相去甚遠。所以造成這樣的差異,當然不全是因為問話技巧的不同,其中也包括長久累積下來的溝通模式,親子(即雙親與孩子)關(guān)系的親密度,孩子說話的意愿,以及在幼兒園的感受等因素。然而,不可否認,問話的技巧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與孩子說話的第一個秘訣,就是把自己也變成孩子,走進他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因此,父母是否擁有一顆赤子之心,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個秘訣是和孩子密切相處,多關(guān)心孩子,了解其想法和需要。要了解孩子,就要多跟孩子接觸,從他們的語言及行為中了解他們的想法、喜好、內(nèi)在需要。
第三個秘訣是注意孩子的反應(yīng)與態(tài)度,F(xiàn)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說話時,常常會急著表示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最好不要有意見。所以,往往沒有很仔細地把孩子的話聽完,也忽略了孩子的反應(yīng)。但是和孩子說話時,如果不了解他們的想法及立場,而讓孩子感覺與父母溝通會令他不舒服,他們自然而然會避免接觸,凡事不愿意向父母透露,親子間的代溝必然越來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