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生子是每一個“小家庭”的大事,但誰又會把口腔健康與孕期健康聯(lián)系起來呢?口腔,這個遠離肚子、平時又沒什么大病大痛的地方,“發(fā)作”起來又會帶來怎樣的孕期健康大危機呢?
案例:近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口腔頜面外科收治了一位懷孕已28周的舌癌患者。大半年前,還在為懷孕努力的王小姐發(fā)現(xiàn)自己右側(cè)舌緣處出現(xiàn)小水泡,一個月后水泡破裂。因誤以為是吃東西時不小心燙傷所致,王小姐沒有多留意。不久,成功懷孕的喜訊讓她沖淡了對水泡破裂的警惕。但過了一段時間,水泡破裂處沒有如期愈合,反而變成了糜爛面,并逐漸擴大、變硬,但沒有自發(fā)疼痛、觸壓痛、麻木等癥狀。王小姐又認為是“口腔潰瘍”,是孕期飲食改變所致,依然沒引起重視。直到懷孕28周,王小姐才意識到這個潰瘍怎么還沒有愈合,反而越變越大。于是就去附近診所進行消炎治療,但仍未見好轉(zhuǎn)。最后,這個位于右舌緣的“小水泡”已發(fā)展成為2×2cm的潰瘍面與腫物。當她到醫(yī)院檢查時,被診斷為“右舌癌”。王小姐頓感晴天霹靂,百思不得其解。在經(jīng)過口腔頜面外科和產(chǎn)科的全力救治之下,順利通過手術,目前正在術后康復當中。
孕期口腔問題
可致嚴重后果
近年來,關于“英雄母親”的報道屢見于媒體,她們不約而同地在“保護自身健康和生命還是保住胎兒的生命”這樣的難題中,依然選擇了保孩子。一方面我們感嘆這些母親的偉大;另一方面,我們也惋惜其沒及時發(fā)現(xiàn)隱患。
產(chǎn)檢包括很多類型,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口腔頜面外科主任陳偉良提醒,千萬別忘了口腔檢查。最好在孕前就做好全面的口腔檢查,除了齲齒、牙周病、牙齦瘤、阻生牙等口腔疾病的檢查和治療外,還應當有口腔頜面外科的檢查,排除是否存在有潛在的腫瘤。
陳偉良說:“臨床上,孕婦因為口腔問題沒處理好,進而威脅到胎兒健康的案例并不少見。”口腔病灶中的細菌可以通過血液循環(huán)到達孕婦全身,導致或加劇孕婦其他全身疾病,如細菌性心肌炎、關節(jié)炎、孕婦貧血、腎病、眼病、皮膚病、胃腸道疾病等。例如,孕婦如患有牙周疾病,牙周致病菌有可能侵入血管,通過胎盤屏障造成子宮內(nèi)感染,引起一系列炎癥物質(zhì)水平升高,最終導致炎性羊水過多、子宮病理性收縮、胎膜早破,誘發(fā)早產(chǎn)。有研究表明,重癥牙周炎孕婦的早產(chǎn)和生出低體重兒的危險率為牙周正常孕婦的7.5倍,而牙齦發(fā)炎嚴重的孕婦,早產(chǎn)的危險性較正常孕婦高7倍。
可見,女性懷孕前和懷孕期間的口腔健康,關系到是否更容易出現(xiàn)胎兒早產(chǎn)、流產(chǎn)、畸形等問題,還可能讓準媽媽們面臨“保不保孩子”的艱難抉擇。
孕婦如何預防
口腔問題
如何擁有一個健康的寶寶?陳偉良提醒有計劃懷孕的女性,需要對懷孕做足準備,包括家庭計劃的準備、心理的準備、身體健康的準備。還有懷孕期間的口腔保健也不能“偷工減料”。除了堅持早晚刷牙、飯后漱口之外,還建議愛用牙簽的孕婦多使用牙線,不但能有效去除牙間隙的食物嵌塞,也可減少刺傷牙齦。同時,注意平衡飲食,避免過多甜食和酸性食品。
如果懷孕期間出現(xiàn)牙齦紅腫、出血等情況,需考慮是牙齦炎。不少孕婦會患上牙齦炎,而近半數(shù)的牙齦炎患者在懷孕后牙齦炎的癥狀會加重,建議就醫(yī)治療,別自行“清熱”或抱著“等等就好”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