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杭州一家幼兒園因為把3至6歲的兒童進行混齡編班,在全國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其實,這種早期教育的“新形式”天津早在6年前就開始試點,不過由于始終處在爭議中,到現(xiàn)在仍然難以推廣。
混齡教育天津市早有試點
幼兒園混齡編班的形式在天津其實并不是件新鮮事,早在6年前,南開區(qū)久華里幼兒園就實行了混齡編班,3到6歲的孩子在一個班級里生活、學習。在班里面,孩子們以“兄弟姐妹”相稱,每個年齡大的孩子都有責任照顧“弟弟妹妹”們。在戶外活動時,大孩子要帶著“弟弟妹妹”們玩兒;在吃飯、睡覺時,大孩子要幫助“弟弟妹妹”們端飯、穿衣服,還要教“弟弟妹妹”們讀書、做手工。而在“哥哥姐姐”們學習時,“弟弟妹妹”們也要保持安靜。由于這種編班的方式已經(jīng)實行了很長時間,很多孩子都從入園時的“弟弟妹妹”變成了“哥哥姐姐”,從被人照顧到開始照顧別人。
專家 獨生子女難知“手足情深”
由于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沒有機會體會手足之情,讓孩子產(chǎn)生了很多性格弱點。兒童教育專家盧穩(wěn)子教授認為,很多孩子由于沒有兄弟姐妹,所以不會謙讓、不懂容忍,更不會主動照顧比自己小的孩子。孩子們得不到被人需要的快樂,也沒有為他人著想的責任感。而且,獨生子女大多有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對于年齡小的孩子來說,沒有哥哥姐姐,他們就缺少生活和游戲中模仿的榜樣。畢竟,大人的教育和小孩子間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不同年齡的孩子對事物有不同的觀點,年齡小的孩子更愿意接受哥哥姐姐們的建議。更重要的是,兄弟姐妹在一起有一種親情,彼此承擔責任和義務,在與同齡孩子相處時往往沒有這種感覺;忑g教育是一種可行的方式,家長和老師可以嘗試著多創(chuàng)造一些這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