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傳染病有很多在病程中會出現皮疹,按照皮疹的形態(tài)不同,可以分為四大類:斑丘疹(斑疹、丘疹、玫瑰疹),出血疹,皰疹,蕁麻疹(又稱風團)。
按照傳染病發(fā)熱出疹的一般規(guī)律,諧音記憶為:“水仙花,莫悲傷”,即:發(fā)熱第1日出疹的是水痘,第2日猩紅熱,第3日天花,第4日麻疹,第5天斑疹傷寒,第6日傷寒。
按照出疹的起始部位及分布:麻疹始自耳后、發(fā)緣,繼而面部,再軀干四肢;猩紅熱從頸部上胸部開始,蔓延至全身;水痘由軀干開始可以波及到發(fā)際、口腔黏膜;手足口病手、足、臀部,口腔黏膜;風疹、幼兒急疹主要分布在軀干。
那么下面,就讓我們用直觀的圖片來簡單認識一下幾種常見的出疹性傳染病。
1.水痘
病原體:水痘-帶狀皰疹病毒。
傳播途徑:空氣飛沫、直接接觸,5-9歲兒童多見,病后免疫力持久,帶狀皰疹多見于成人。
癥狀:低熱、頭痛、乏力、食欲減退,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同一部位可見斑疹、丘疹、皰疹及結痂(即:“四世同堂”)。
主要并發(fā)癥:肺炎、水痘腦炎。
治療:隔離(自限性疾病,約10天左右自愈);休息,對癥治療(如爐甘石外用);抗病毒藥物首選阿昔洛韋。
水痘形態(tài)
2.猩紅熱
病原體: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
傳播途徑:空氣飛沫,5-15歲兒童多見。
癥狀:發(fā)熱,咽痛,全身彌漫性紅疹(疹后脫屑或脫皮),楊梅舌、口周蒼白圈、帕氏線。
并發(fā)癥:病程2-3周并發(fā)風濕性關節(jié)炎、風濕性全心炎、急性腎小球腎炎。
治療:隔離一般不少于病后1周;休息、對癥治療;病原學治療首選青霉素G。
3.麻疹
病原體:麻疹病毒。
傳播途徑:飛沫氣溶膠、密切接觸,兒童發(fā)病多,病后免疫力持久
癥狀:發(fā)熱,眼部癥狀(畏光、流淚、結合膜充血),呼吸道癥狀,皮疹(留淺褐色色素斑,伴糠麩樣脫屑),麻疹粘膜斑(Koplik’s斑),淋巴結及肝脾輕度腫大。
并發(fā)癥:肺炎、心肌炎、麻疹腦炎等。
治療:呼吸道隔離至疹后5日;臥床休息、空氣流通;對癥治療(退熱、止咳、免疫支持等),防治并發(fā)癥;疫苗接種可有效預防該病。
4.手足口病
病原體:腸道病毒,以柯薩奇病毒A61型和EV71最為常見。
傳播途徑:消化道、呼吸道、接觸傳播,多發(fā)于5歲以下兒童。
癥狀:口痛、厭食、低熱,口腔皰疹,手、足、臀、膝部出現斑丘疹至皰疹。
并發(fā)癥:腦炎、肺水腫、心肌炎。
治療:隔離、休息;對癥治療(口腔護理、皮疹);抗病毒治療,清熱解毒治療,補充維生素B、C。
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按照我國傳染病法規(guī)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一切單位和個人,必須接受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yī)療機構有關傳染病的調查、檢驗、采集樣本、隔離治療等預防、控制措施,如實提供有關情況。
因此傳染病一經診斷,需及時傳報、隔離,家長們在保護自己孩子的同時,切記要做好隔離措施,共同預防傳染性疾病的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