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都知道嘔吐是寶寶較常見的一種癥狀,可能是生理現象,也可能是病理現象,甚至是某些嚴重疾病的早期表現。及時。正確判斷嘔吐的原因,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是媽媽需要了解的一項生活常識。
抱姿不是嘔吐的根本原因
生理性嘔吐
小寶寶吐奶,不僅僅是因為吃奶后改變抱姿引起的,主要原因還在于寶寶的生理特點。
剛出生不久的寶寶,胃呈水平位,且容量小,胃的肌肉力量弱,功能尚不健全,食道下端括約肌松弛,喂奶后胃中的奶汁容易返流而吐奶,屬于生理現象。
大一點的寶寶如果吐奶,常與喂養(yǎng)方式不當有關,如喂奶過多、過急,或在寶寶哭鬧時喂奶,這樣會咽下過多空氣而嘔吐。
反射性嘔吐
當寶寶身體不適時,同樣會吐奶,這就不只是生理上的問題哦。
有不適癥狀
寶寶在發(fā)燒、食欲減退、咳嗽、哭鬧時,媽媽就要懷疑寶寶是否生病了,此時,痰液的局部刺激會引起嘔吐。
暈車
有的寶寶在乘車、船或飛機時會嘔吐。寶寶4歲以前,耳朵中負責平衡功能的前庭器官正處在發(fā)育階段,功能不完善,當受到車輛、船只或飛機顛簸,易導致前庭器官興奮性增高,引起眩暈而嘔吐。
胃源性
嘔吐
寶寶有食積、消化不良,或得了急性胃腸炎,胃腸痙攣等病,會引起嘔吐,并伴有腹脹、腹痛,腹瀉、哭鬧不安等癥狀。
精神因素性嘔吐
寶寶參加節(jié)日聚會,或與小朋友過度玩耍,會因興奮過度而嘔吐
寶寶受到驚嚇,因過度緊張或焦慮而嘔吐:
寶寶不愿上幼兒園,哭泣過度時也會嘔吐
有的寶寶看見別的寶寶嘔吐,也會跟著嘔吐。
如何應對嘔吐
嘔吐應對基本原則
防止嗆咳最重要
一旦嘔吐物進入氣管會導致窒息。這時,讓寶寶側臥,頭側向一邊,將浴巾墊在寶寶身體下面并保持上身抬高。如果寶寶躺著時吐奶,就把他的臉側向一邊。要讓寶寶臥床休息,不要頻繁變動體位,以免再次嘔吐。
大一點的寶寶媽媽抱著他坐起來,以防嘔吐物嗆入氣管。
漱口不能少及時彌補水分流失
寶寶吐奶后,如果馬上給他補充水分,可能會再次嘔吐。最好在吐后30分鐘左右用勺先一點點地試著給寶寶喂些白水,多次少量地補充。
飲食調整
對吃奶的寶寶,要適當地控制每次的喂奶量,少喂、勤喂達到每日的需求。
已經會吃飯的寶寶要少食多餐,以富有營養(yǎng)容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為宜。不要吃油膩酸辣、糕點等食品,以免刺激胃腸而嘔吐。
特別情況特殊處理
最早發(fā)生的嘔吐
小寶寶出生后即吐清水,黏液或帶少量血性液體,多因出生時吞入大量羊水對胃產生刺激所致。大多數一兩天內會自行緩解消失。
情緒安穩(wěn)有力量
對精神因素誘發(fā)嘔吐的寶寶,媽媽應面帶笑容,通過安慰,鼓勵,說教等方法,讓寶寶情緒安定下來,嘔吐不適等癥狀即會煙消云散。
暈車不用怕
乘車前。寶寶既不能吃得太飽,太油膩,也不要餓肚子;上車前,媽媽試著在寶寶的肚臍處貼片生姜,以防暈車。
如果寶寶暈車嘔吐,媽媽用大拇指適當地按壓寶寶的合谷穴(在寶寶大拇指和食指中間的虎口處)及內關穴(在腕關節(jié)掌側,腕橫紋正中上2寸,即腕橫紋上約兩橫指處,在兩筋之間),將減輕寶寶的暈車嘔吐癥狀。
減少嘔吐發(fā)生的方法
媽媽學會正確的哺乳方式每次給寶寶喂奶時,媽媽要保持安靜從容,不要被突然的噪聲、刺眼的燈光或其他情況而中斷喂奶;正確把握寶寶的吸奶情況,控制奶水的流出量,不要讓寶寶吸入過多的空氣;喂完奶后豎直抱起寶寶,輕拍他的背部,讓氣體隨打嗝排出,有益于減少和防范吐奶。
按時添加輔食
從4個月開始給寶寶添加輔食,若延遲至5個月后,寶寶不易接受新的食物
6~7個月后寶寶會咀嚼時。逐漸喂固體食物。每次給予一種新輔食時,從少量開始,依流體,半流體,固體的次序漸漸增加。
注意飲食衛(wèi)生
寶寶吃的飯菜要新鮮,衛(wèi)生;吃飯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盡量不吃辛辣,煎炸熏烤,肥膩及冷飲等食物。
寶寶用的奶瓶,水杯,小碗,勺等,一定要隨時沖洗干凈,定期消毒。
加強前庭功能鍛煉
對于周歲內的寶寶,媽媽可以抱著他原地慢慢地旋轉。
寶寶會走路后,你可以扶持著他走不高的平衡木,或沿著地上的細繩走,盡量要求寶寶不要身體有晃動。
寶寶再大一點,就帶他蕩秋千,跳繩、做幼兒體操等,這樣,寶寶的前庭功能得到鍛煉,會增強平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