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對媽媽來說,這是幸福而又漫長的等待。但不少媽媽為了避免分娩疼痛,或為了挑個吉時,主動選擇剖腹產,甚至一些醫(yī)療機構為了牟利,變相誘導孕婦選擇剖腹產,這種現象在我國很多中小城市、農村地區(qū)很常見。剖腹產本身體現了醫(yī)學的進步,當出現突發(fā)或特殊情況,及時手術往往可以化解危機。但我國居高不下的剖腹產率,卻源于宣教力度不足,產婦及家人對其認識不夠。
生命經過千百萬年來的進化,為每一種生命的出生和成長都設計了一個不可或缺的程序,人類自然生產要經過子宮的收縮和產道的擠壓。而剖腹產的孩子因缺少這一過程極有可能在隨后的發(fā)育中,諸多方面落后于自然分娩的孩子,甚至有研究表明,這種影響是終生的。那么,剖腹產會在哪些方面影響孩子呢?
剝奪了呼吸的學習。在羊水破之前,孩子一直懸浮在羊水之中。當羊水慢慢破掉,羊膜就會貼著寶寶,使他們不舒服,從而開始反抗。寶寶出生時,產婦子宮和產道的收縮,會把寶寶肺部內1/3~1/4的體液給擠出來,將呼吸道打通。再加上寶寶出來時,大氣壓先作用于鼻腔,再作用于胸腔和腹腔,寶寶有一個呼吸學習的過程。但剖腹產的孩子失去了這個機會,無形中增加了患上濕肺癥的可能。有外國研究稱,曾患嚴重濕肺癥的嬰兒日后有較高機會患哮喘病等呼吸道疾病。
剝奪了觸覺的學習。順產的孩子通過胎盤的緊裹、產道的勁壓,慢慢產生了觸覺的學習。觸覺是人體最大的感覺器官,早先的這些刺激讓孩子在腦子里建立一個自我身體的地圖。如果這個地圖沒有被建立,就會增加孩子出生后出現感覺運動統(tǒng)和失調的風險。這樣的孩子必須通過專業(yè)醫(yī)療機構慢慢訓練,大部分可恢復正常。父母平時也要讓孩子盡量多感受一些外界刺激,多做戶外活動,鼓勵孩子多動手。
使孩子適應能力差。許多人認為,剖腹產的小孩不會出現腦部缺血、腦損傷等情況,會比陰道分娩所生的孩子更聰明,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正常分娩時,雖然胎兒頭部會受到擠壓,但一兩天后即可恢復正常。而胎兒受壓的同時也對腦部血管循環(huán)加強刺激,為腦部的呼吸中樞提供更多物質基礎,出生后容易激發(fā)呼吸而啼哭。此外,胎頭經過子宮收縮與骨盆底的阻力,可將積存在胎兒肺內以及鼻、口中的羊水和黏液擠出,有利于防止吸入性腦炎的發(fā)生,這些優(yōu)勢都是剖腹產沒有的。有資料證明:剖腹產的孩子與自然分娩的孩子在智力上并無差異,但剖腹產孩子的適應能力要相對較差。
人的皮膚是觸覺學習的器官,它有正常的防御性反射,小孩要通過皮膚認識自身和環(huán)境,從而對客觀世界有一個正常的反應。剖腹產的小孩有先天的觸覺學習不良,在嬰兒時期都會有表現,不能適應皮膚所接觸的各種信息,如洗澡、換衣服、換床單等,適應能力較差,或者保護性反應比較過度,表現為情緒化、愛哭、睡不好覺、睡不實。
新生兒免疫力及抗感染能力下降。對陰道分娩和剖腹產分娩的新生兒臍靜脈血補體含量進行比較發(fā)現,陰道分娩組新生兒臍血免疫球蛋白含量明顯高于剖宮產組。原因是,陰道分娩新生兒的免疫球蛋白是在臨產時,尤其是通過產道時,受到宮縮的擠壓而從母體獲得。由此看來,剖腹產會降低新生兒免疫力及抗感染能力,增加新生兒感染的機會。此外,控制免疫球蛋白合成的基因(主要用于增加人體免疫力),位于人體x染色體中,而女性的這種染色體比男性多一個。因此,同樣是剖腹產,男嬰比女嬰的免疫力更易下降。且剖腹產的孩子成年后更易患傳染性疾病、糖尿病和心血管病,且容易肥胖。
到底選哪種分娩方式,建議準媽媽產前充分和醫(yī)生溝通,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最大的原則就是盡量回歸自然、減少干預,選擇創(chuàng)傷性最小,對寶寶和產婦都相對安全的、并發(fā)癥最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