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這個學生的父母是成心跟整個社會過不去,一個名字居然有八種讀音,在交際場合如何使用呢?到頭來別人想叫不敢叫,唯恐叫錯了被人恥笑,吃虧的還是自己。別人叫不上來,可以不叫,可以避開。一個人的名字如果別人不叫,不使用,那么這個名字又有什么存在的價值呢?
所以對于多音字應(yīng)盡量回避。如果要用,最好通過聯(lián)綴成義的辦法標示音讀。例如:崔樂天、孟樂章。前者通過“天”說明“樂”當讀lè,后者通過“章”說明“樂”讀yuè。最后一個用意義告訴你應(yīng)讀什么;鸲∑鹈⑿牛13793237082
漢語有相當一部分多音字常用的只有一個音。這樣的多音字在命名時就不必擔心使用時會產(chǎn)生誤讀。
5、忌讀“繞口”字
命名有時可以得用疊音的方法。例如:丁 丁、方 芳、辛欣等。如果不是疊音的姓名,名和姓的發(fā)音方法就要拉開一定的距離,否則,讀起來不順口,達不到的效果。有些名字讀起來費勁、吃力,弄不好就會讀錯、聽錯。原因在于嬰兒取名用字拗口,幾乎成了“繞口令”,如沈既濟、夏亞一、周嘯潮、耿精忠、姜嘉鏘、張昌商、胡楚父、陳云林、傅筑夫等。這些名字,有的連用兩個同聲母字,如亞一、姜嘉等。有的連用兩個同韻字,如既濟、夏亞、嘯嘲、胡富、勵芝等。前一種是雙聲,后一類是疊韻。有的三個字同韻,如張昌商、胡楚父、陳云林、傅筑夫等。所謂“繞口”字,主要是指雙聲字、疊韻字和同音字。由于聲母相同,連續(xù)起來發(fā)音費力;韻部相同的字連讀,發(fā)音也較困難;所以,雙聲疊韻是造成“繞口”的主要原因。由此看來,忌用“拗口”字給嬰兒起名,主要是指不用雙聲、疊韻字給寶寶起名。掌握了這個規(guī)律,就好辦得多了。 符合音美標準的命名,應(yīng)當是名和姓的聲母不同組,韻母不同類。例如:彭濤、馮企、婁韻、齊飛、余聲、萬鴻等。這些命名,由于命名和姓的聲韻異組異類,因而聲音有了變化,讀起來比較順口悅耳。
如果名和姓同組,甚至完全相同,只要處理好韻母的關(guān)系,效果也很好;反之,名和姓同類,甚至完全相同,那就要在聲母上下一番功夫。例如:彭賓、馮凡、婁林、張晨、余寬、方川等。
6、 忌讀不雅的諧音
有些人的名字,表面上看非常高雅,但由于讀起來會與另外一些不雅的詞句聲音相同或相似,便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嘲弄和諧謔,成為人們開玩笑的談資,產(chǎn)生某種滑稽的喜劇效果。這種語詞可分為兩類:一是生活中某些熟語,一是貶義詞。例如:宮岸菊(公安局)、蔡道(菜刀)、盧輝(爐灰)、何商(和尚)、陶華韻(桃花運)、李宗同(李總統(tǒng))、湯虬(糖球)、包敏華(苞米花)等。
上述諧音使姓名顯得不夠嚴肅,不夠莊重,在大庭廣眾之下容易授人以笑柄。另外有一些名字易被人誤解為貶義詞,如:白研良(白眼狼)、胡禮經(jīng)(狐貍精)、沈晶柄(神經(jīng)。┑。
這種諧音往往變成綽號。父母給嬰兒起名時,如不慎重 ,很容易給兒女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到那時可就悔之晚矣。
7、 忌諱過于時髦的字
在歷史的任何階段,總會涌現(xiàn)出一些極為時髦的字眼兒。如果命名時追逐這樣的字,必然使人感到家長文化素質(zhì)差,簡單是俗不可耐,而且這樣的名字,也容易重復(fù)。五十年代的“建國”,七十年代的“衛(wèi)東”,可以說遍及大江南北;“馬建國”、“陳建國”、“王衛(wèi)東”、“劉衛(wèi)東”、“趙衛(wèi)東”……又可謂千人一面。由于政治狂熱情緒的蔓延,把政治色彩溶入姓名中,曾一度成為最時髦的事情。誠然,名字的確需要色彩去點綴,但姓名的色彩需要五顏六色。人人都去追逐時髦的字眼兒,也未免太單調(diào)乏味了。由此不能不讓人深思,雖然我國幾千年封建歷史,并且講究“忠”、“孝”之類的字眼兒,如果剔除范字,“忠”、“孝”之類的字眼兒使用頻率并不高。這說明古人命名也不喜歡趕時髦。歷代儒家大師,那些拼命向人們灌輸“忠孝仁義”的大儒們,哪一位名字里有“忠”、“孝”之類的字眼兒?孔子講了一輩子“仁”,他為孩子起名卻用了魚類的名字鯉。追逐政治上的時髦字眼兒,只是政治上幼稚和膚淺的表現(xiàn)。這是追逐時髦的一個極端;鸲∑鹈俜骄W(wǎng)站 hdqmhao.com/
其二,中國人還是不要起過洋化的名字。中華民族的子孫是一個文明古國的傳人,我們的民族有著自己的倫理道德、審美意識和文化價值,所以不應(yīng)該輕視自己。特別是在命名上,要顯示要保持民族特色。民間認為,選用近于洋化的名字,如約翰、瑪麗、麗莎、安娜等,有時還是一種時髦。但在日后的社會變遷和人我交往中,可能會給對方心理上造成一種輕視和不快的印象。當然,這是文化方面不同的一種誤解,但這種誤解也可能會影響人去獲得的機遇,為一個名字而付出這樣的代價,無論如何都不劃算的。
8、 忌諱過于夸贊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