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目標:1 理解古詩的內容,能按古詩的韻律、節(jié)奏朗誦,體驗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2 懂得糧食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的,來之不易,萌發(fā)幼兒熱愛農民的情感。
活動準備:古詩掛圖,小朋友的書。
活動過程
一、分組引導幼兒討論
1 白米飯從哪里來的?2 是怎么來的?容易嗎?
二、 教師朗誦古詩,解釋詩意。
1、“鋤禾日當午”中的“鋤”是鋤草的意思;“禾”是指莊稼。“日當午”指到了中午,太陽當頭照。
2、“汗滴禾下土”是農民的汗水一滴滴地到禾苗下面的土里。形容農民勞動很辛苦。
3、“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中“盤”指碗,“餐”指糧食,“皆”是都的意思,誰知道碗里的飯,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種出來的。
三 指導幼兒朗誦: 1韻律節(jié)奏為:每一句的前兩字相連,后三字相連,中間略停頓。2重音字為:日、午、土、餐、粒粒。辛苦。
四.結合學古詩,帶幼兒去田間觀察農民勞動的情景,從而幫助幼兒自然而然地習得古詩。
五、 教育幼兒從小養(yǎng)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
黃梅調《古朗月行》
一 活動目的:1感受黃梅戲曲調清新婉轉的特點。2學習用“填詞”的方式改編戲曲,嘗試為黃梅戲曲調配新詞。3萌發(fā)幼兒喜愛黃梅戲的情感。
二 活動準備:1黃梅戲《打豬草》選段的錄音帶及伴奏帶。2幼兒已聽過黃梅戲曲調。3幼兒已熟練掌握多首五言絕句。
三 活動過程:(一)聽黃梅戲:放錄音《打豬草》選段,讓幼兒感受原曲。 師:“這是一首什么曲子?你們喜歡聽嗎?”“為什么覺得很好聽呢?”(幼兒自由講述,引導其感受黃梅戲的特點。)
(二)哼唱黃梅戲
引導幼兒用襯詞隨樂哼調感受黃梅戲曲調的韻味。
(三)學唱黃梅戲
1教師填詞范唱黃梅調《古朗月行》(用古詩《古朗月行》作詞匹配黃梅戲《打豬草》曲調演唱)。2提問:
“剛才老師唱的黃梅戲和你們聽到的黃梅戲有什么不一樣?”(曲調一樣,歌詞不一樣)“你最喜歡哪一句呢?我們一起來學學吧?”
3幼兒隨樂完整跟唱。4鼓勵幼兒為古詩創(chuàng)編表演動作。5幼兒自由找空間邊表演邊演唱。 6師幼共同隨樂表演唱古詩。
媽.咪.愛.嬰.網.幼兒園教案頻道(四)探索用其它五言絕句填詞演唱。
1講解填詞的基本方法(讓原來曲子的節(jié)奏和旋律不變,加進自己喜歡的五言絕句演唱)。2幼兒嘗試唱古詩。3全體幼兒演唱自己用古詩匹配的黃梅戲,鼓勵幼兒大膽表演。
(五)游戲“猜一猜”。
1簡單介紹戲曲中的角色“生”和“旦”及其動作特點。2教師表演“生”和“旦”的典型動作,讓幼兒猜一猜是哪個角色的動作。3幼兒學做“生”或“旦”的動作。 4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動作隨樂出活動室
相關課件下載:
憫農FLASH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