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奧爾夫音樂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奧兒夫音樂教育不僅僅是讓孩子掌握一些音樂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活動讓孩子獲得身體、智力、情感、個性、社會性的全面和諧的發(fā)展。換句話說,學前兒童音樂教育首先是一種以音樂為手段來進行的人的基本素質教育。本著這一目的,我積極進行音樂教育的探究學習與實踐工作。依據《規(guī)程》精神,以發(fā)揮幼兒主體作用,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fā)展為宗旨,從"興趣、感受、表現(xiàn)、能力"等方面入手對幼兒進行培養(yǎng)。在大量的理論學習、探索實踐、經驗借鑒的過程中,幼兒獲得了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同時也促進了我在教育工作中的觀念的根本轉變。對幼兒來說,音樂活動首先是自我表現(xiàn)的方式和途徑。在學前教育階段,我們可以通過音樂教育發(fā)掘幼兒的潛能,塑造幼兒健康活潑的個性,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一.變教師的"傳授"為主為幼兒的"自主"學習為主在以往的音樂教育中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不尊重幼兒學習的主體性,在設計教育活動、組織教育過程中,不是以幼兒身心發(fā)展需要和學習特點為依據,不考慮幼兒有自己的需要、興趣和愿望,而是把他們作為一種接受知識、技能的容器,教師的任務就是往這個容器里注入、灌輸,表現(xiàn)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就是代替孩子說,代替孩子做,沒有給孩子思維、想象、理解、創(chuàng)造的時間和空間。久而久之,孩子對音樂活動失去興趣,學習處于被動狀態(tài),離開了教師的示范,孩子就顯得茫然失措。
在音樂活動中,幼兒能主動積極地去"聽"音樂,是帶幼兒步入音樂天地的首要條件。但目前狀況是幼兒在聽音樂時,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如何讓孩子能做到"留神地聽""主動地聽"呢?為了激發(fā)孩子"聽"的興趣和需要我設計了多種教學手段,讓孩子帶著問題聽,帶著故事懸念聽,看著畫面聽,聽不出沒關系,再聽一遍,并不斷激勵、表揚孩子長了一雙會聽音樂的耳朵,鼓勵他們表達聽后的感受。除了在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聽的興趣外,還在一日生活中安排傾聽自然和生活中聲音(小河流水聲、小動物叫聲、雨聲、走路聲……)的各種機會。久而久之,孩子們聽音樂的興趣和主動性大大增強,中班的孩子能分辨出"沉重的""輕柔的""跳躍的"音樂,能區(qū)分速度、力度、節(jié)奏的不同的變化。
幼兒在奧兒夫音樂活動中的自主學習應是孩子智慧、情感、創(chuàng)造性的體現(xiàn),但由于以前的教學常常是教師示范在前,幼兒模仿再后,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根本得不到培養(yǎng)和發(fā)揮。通過研討,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法,讓孩子欣賞、感受、體驗在先,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在前。如,中班在上音樂游戲"狐貍捉雞"時,在欣賞作品的同時,讓孩子運用自己的感知,充分討論狐貍的音樂形象,并集體創(chuàng)作、設計狐貍的狡猾小雞的弱小"等不同情緒不同形象的動作,教師只是作適當的點撥和提示。幼兒從被動的接納者轉為積極主動的參與者,自信心大增,創(chuàng)造的潛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再如,小班在上音樂活動"小雞出殼"時,教師大膽地把孩子推向前面,讓孩子自己去觀察、自己去嘗試學習小雞出殼的舞蹈動作,這一參與過程既滿足了孩子情感的需要,游戲的需要,作小主人的需要,創(chuàng)造的需要,又使孩子在情感、個性、智力等方面獲得和諧發(fā)展。實踐證明,孩子確實是有著巨大潛能的發(fā)展中的個體,兒童只有充分體驗自身的存在與價值,在以往的音樂活動中,總有一部分幼兒老當演員,一部分幼兒老當觀眾。那些天賦好的幼兒經常有機會表現(xiàn),而那些條件較差的幼兒卻因自卑而不敢表現(xiàn)。如果我們任其自然,這部分幼兒不僅失卻了學習音樂知識技能的機會,還可能導致一定的心理缺損。我們應將音樂活動作為手段,讓每個幼兒都能積極、主動、自信地參與到活動之中,滿足幼兒自我表現(xiàn)的需要;谶@一思考,我設計了小步遞進的"階梯",提出合適的要求,盡可能使教育個別化,使每個幼兒都能按各自的步調發(fā)展。如我設計了起步較低、由易到難的系列節(jié)奏游戲:聽著小鈴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鈴節(jié)奏拍手)。大鼓和小鈴(即以跺腳方式模仿大鼓節(jié)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鈴節(jié)奏)。機器人(即聽辨鋼琴的低音區(qū)和高音區(qū),并分別用跺腳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腳(即根據圖譜上的小手、小腳標志,隨音樂用小手、小腳表現(xiàn)相應的節(jié)奏)。這組游戲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讓幼兒輕松自然地走進音樂活動,在難度不高的藝術表現(xiàn)中體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