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課件總共10頁,請點擊下方按鈕進行下載。
簡要說明:
大熊貓(雙名法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英語:Giant panda),屬于食肉目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貓熊是中國特有種,現(xiàn)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四川、陜西和甘肅的山區(qū)。全世界野生大貓熊現(xiàn)存大約1590只左右,由于生育率低,加上對生活環(huán)境的要求相當高,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中評為瀕危物種,為中國國寶。由于大貓熊的原始特性,被譽為生物界的活化石。大熊貓憨態(tài)可掬的可愛模樣深受全球大眾的喜愛,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成立時就以大熊貓為其標志。
大熊貓的學名其實叫“貓熊”,意思即為“像貓一樣的熊”,也就是說“本質(zhì)類似于熊,而外貌卻相似于貓。”嚴格地說,“熊貓”是錯誤的名詞。這一“錯誤的答案”是這么造成的:解放前,重慶北碚博物館曾經(jīng)展出貓熊標本,說明牌上自左往右橫寫著“貓熊”兩字。可是,當時報刊的橫標題習慣于自右向左認讀,于是記者們便在報道中把“貓熊”誤寫為“熊貓”。“熊貓”一詞經(jīng)媒體廣為傳播,說慣了,也就很難糾正。于是,人們只得將錯就錯,稱“貓熊”為“熊貓”。其實,科學家定名大熊貓為“貓熊”,是因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屬于食肉目動物。
有些人認為大熊貓一直是食草動物,其實這是一種由擬熊類演變而成的以食肉為主的最早的熊貓。始熊貓的主支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xù)演化,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現(xiàn),體形比現(xiàn)在的熊貓還要小,從牙齒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卵生熊類,此后這一主支向亞熱帶擴展,分布廣泛在華北、西北、華東、西南、華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都發(fā)現(xiàn)了化石。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