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蓓蕾幼兒園 章曉敏
在幼兒美術活動中,幼兒常常把自己的喜悅、快樂、悲哀,煩惱都傾注出來。所以說美術活動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在美術活動中,需要兒童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兒童美術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滿豐富甚至離奇的想象力。作為美術教師,萬不可用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和感受,去要求幼兒模仿,這樣做勢必會壓抑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所以說美術教育在幼兒時期的教育是非常的重要的。在談及兒童美術教育時,一位學者曾經感慨地說:“美術教育是一把雙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兒童極易成為教學內容與教師偏好的奴隸,難以掙脫,有幸掙脫,亦已身受傷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開花的結果,卻常見兒童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學習的過程空有刺激而沒有收獲!痹趯W習和貫徹《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 精神、將轉變了的教育觀念轉化為幼兒園美術教育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這一棘手的問題。然而, 當我們運用“游戲與教學優(yōu)化整合”的整體改革思路思考美術教育時,我們原先的困惑化解了。
美術游戲活動領域:
一、激發(fā)幼兒對美術游戲的情感和興趣
某些幼兒對美術活動往往缺乏興趣,教師要經常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可操作的美術工具和材料。如小班教師為幼兒提供顏色、大小和形狀各異的幾何圖形、彩色紐扣、干凈易拉罐、火柴、瓶蓋等,讓缺少表現(xiàn)手法的幼兒用現(xiàn)成的圖象及物品進行擺放,拼搭和粘貼,變“注入”教育為“啟發(fā)”教育。易可利用游戲加以誘發(fā)。如:“在活動中讓幼兒畫汽車,從表面上覺得很乏味,難以入手,,我們都知道孩子都喜歡玩積木,我們可以用積木拼出汽車,在玩耍中得到學習,從而了解汽車的特征,讓幼兒提高畫汽車的興趣。這樣幼兒更容易將自己的意愿表現(xiàn)出來,特別是小班幼兒,他們容易哭,坐不住,不喜歡畫畫。所以,我們根據(jù)小班幼兒的年齡、心理特點,可以通過情境游戲。如:”小烏龜賣氣球“這一活動,以小烏龜?shù)目谖呛啙,明了的向幼兒提出要求。如“我賣的氣球是什么形狀的?它有哪幾種顏色?小朋友能不能幫我多畫幾個。俊弊詈蠼o小朋友留出充裕的作畫時間,畫好后,小烏龜將自己帶來的小花送給小朋友們,并鼓勵他們:“那么多漂亮的氣球啊,我要把它們送給我的好伙伴們!毙∨笥岩虼硕黾幼约旱男判。從而能在成功的藝術表現(xiàn)獲得愉悅感,從而激發(fā)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激活幼兒的思維,引導幼兒動腦動手動口,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索發(fā)展能力,達到既傳授知識又開發(fā)智力與培養(yǎng)能力的目。
二、在美術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品德
要從小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品德,光靠成人的說教是沒有效果的,而讓幼兒在游戲中無拘無束地玩,幼兒就能深刻地認識到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能辯別是非、善惡、美丑、好壞。在美術教學中也是一樣,如:在自由作畫中,有個小朋友畫了根拐杖,我很奇怪的問他:“為什么畫拐杖。俊焙⒆诱f:“爺爺昨天摔傷了,我畫根拐杖給他,他就不會很疼了”這就體現(xiàn)了這個孩子尊敬老人的良好品德。有的畫花。說送給媽媽,媽媽太辛苦了。孩子在繪畫過程中不斷的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yǎng)。
三、在游戲中促進幼兒的肢體發(fā)展
幼兒在繪畫過程中促進幼兒動作的發(fā)展,在美術課中進行有趣多種的游戲,如小班美術課中的《歡樂的曲線》,小朋友運用七彩的帶子,跳起歡快的舞來。在游戲中使幼兒全身動起來,從而幼兒在歡樂的氣氛中,了解曲線的不同形狀,同時都可以鍛煉幼兒的四肢協(xié)調及身體平衡能力,增強幼兒的體質。
四、在游戲中發(fā)展幼兒的智能
游戲能促進幼兒的智力發(fā)展,我根據(jù)幼兒的好奇、好玩、好動這一特點,在畫圓圈中,我讓幼兒玩一個盤子,啟發(fā)他們變化玩法,如:把它當成帽子戴、當飛標玩等等,幼兒在玩耍中,知道圓在生活當中的不同用處,這對幼兒促進思路開闊,思維敏捷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美術教學活動領域:
一、幫幼兒建立求異立新的創(chuàng)作思路。
幼兒作畫時,老師大都要求幼兒畫的不要跟老師范畫一樣,跟別的小朋友畫面一樣,但這樣的要求常使部分幼兒束手無策。我認為所謂"不一樣",就是要求幼兒創(chuàng)新,使作品超出自己掌握的方法。如學畫樹時,我不但鼓勵幼兒畫出日常所見的樹,也鼓勵幼兒發(fā)揮想象,畫出具有神奇功能的樹。有個幼兒按自己想象,畫了一棵奇異的樹。講評時,大家問這樹的名字。根據(jù)畫面內容,我和這名幼兒商定為此樹命名為"故事樹"。幼兒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了美好的愿望,由此帶來的驚喜和成就感便成為幼兒繼續(xù)進行創(chuàng)作的動力。幼兒只有對繪畫有了興趣,才會進步,才會有創(chuàng)新能力。孩子在幼年時,就本能地對周圍的一切有探索的渴望,因而培養(yǎng)他們對繪畫的興趣成了首要任務。作為教師,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傾聽孩子的問題,分享孩子的好奇心,在繪畫課上,不要忘了給孩子思考的時間,調查教據(jù)顯示,在過去30年里,當孩子提出一個問題后,父母通常在一、二秒鐘之內便給出了答案,F(xiàn)在我們提倡老師在孩子提出問題后,等孩子思考后說不定孩子給出的答案更具有創(chuàng)造性。例如畫"森林里的動物"教師先講故事激起幼兒的興趣,而后傾聽幼兒的想法,如果自己講故事,故事里有哪些動物,它們在干什么?幼兒的回答就會不盡相同,這樣畫出來的畫也就具有創(chuàng)造性。
二、減少對幼兒繪畫內容的控制,增加其選擇自由。
國外對成人和兒童的研究均表明,自由選擇繪畫會比強制選擇帶來更高創(chuàng)造性。在幼兒繪畫中,自立程度越高,創(chuàng)造性水平就越高。例如:讓一組兒童自己選擇活動中用的材料,另一組兒童則由別人替他們作選擇,結果前一組比后一組表現(xiàn)出高得多的創(chuàng)造性。鑒于這一結果,我們在要求幼兒繪畫時重點在于讓幼兒自由選擇,啟發(fā)創(chuàng)造性。如美術課"小雞"讓幼兒講述觀察過小雞捉蟲吃米,戲耍,睡眠等情景。啟發(fā)幼兒畫出各種動態(tài)小雞形象,還可以想出其它情節(jié),小貓在和小雞玩,狐貍走過來了,貓怎樣拼命保護小雞。讓幼兒自由編故事,并動腦筋畫出故事情節(jié)。打破了以前只是一幅"小雞吃米"的情景圖。充分發(fā)揮了幼兒的想象力,還可以提高其獨立作畫的能力。如果是小班還可以結合手工活動激發(fā)幼兒的繪畫興趣。愛玩泥、愛撕紙是孩子的天性。采用手工與繪畫相結合的方法能激發(fā)幼兒的繪畫興趣,因為這種美工活動不象單純的繪畫活動那樣追求作品效果,而是注重操作的樂趣,所以為幼兒喜愛。第一階段,我們圍繞節(jié)日教育(國慶節(jié)、中秋節(jié))、主題教育("今天我不哭"、"高高興興上幼兒園"等),向幼兒提供教師制作的半成品,引導孩子通過粘粘捏捏,撕撕畫畫,較為輕松地制作"月餅"、"胸花"、"繞線鏡框"等,并讓幼兒將這些小作品帶回家,促使幼兒對活動、對老師產生好感。第二階段,我們發(fā)揮泥工、紙工活動所特有的"手感"作用,讓幼兒形成對某些物品的"體感"或"外形輪廓感",然再讓幼兒用繪畫形式表現(xiàn)這些物品。例如,為了讓幼兒理解、表現(xiàn)對稱,我們先讓幼兒進行一次"染紙"活動,形成對稱感后,再讓幼兒裝飾花邊。再如,在學習用棉簽畫一串紅之前,我們先讓幼兒用紙撕出一串紅以熟悉花形,然后再讓幼兒繪畫。
三、運用形象具體的語言,向幼兒闡明創(chuàng)造意圖
幼兒美術教育中的創(chuàng)造活動,是具有指向性的創(chuàng)造活動,這個指向性實際上是教師設計的創(chuàng)造意圖,創(chuàng)造意圖可通過多種方式途徑傳達,語言傳達是最直接、便捷的方法,語言由抽象符號組成,而幼兒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他們對干澀的語言符號缺少耐心,不易理解,教師采用與幼兒生活相近相關的形象具體的語言,將本質抽象的創(chuàng)造意圖,演繹成幼兒能理解接受的具體形象的行為信號,使之產生創(chuàng)造,為達到上述目標,老師首先必須了解幼兒,幼兒的生活世界與大人相比是淺顯簡單的,生活經驗缺乏的他們理解語言符號的能力相對較弱,因此,我在美術教育活動中根據(jù)教材特點,選擇與幼兒生活相近相關的、富有啟發(fā)性的語言,幫助幼兒理解創(chuàng)造意圖,使幼兒的創(chuàng)造活動基于教材之上,又發(fā)散于世界無限空間之中。幼兒心理具有泛靈性的特點,在他們幼稚的心里,世上的一切物質和人一樣是有生命、有喜怒哀樂的,在語言中經常采用擬人比喻的方法向幼兒闡明創(chuàng)造意圖,這種方法可以讓繪畫內容與幼兒生活連接,使他們產生豐富的想象、創(chuàng)造,當我把花兒比作“花寶寶”時,幼兒會讓它們害羞、哭泣。當我把星星比作“星寶寶”時,幼兒會讓它們在天上滑滑梯,給太陽公公理胡子。在闡述創(chuàng)造意圖時,語匯的具體形象能增強幼兒的理解,面對豐富多彩的語言,幼兒更感興趣易理解的是動詞、名詞,動詞能引起幼兒生理上活動的沖動,名詞能引起幼兒對生活場景的聯(lián)想,在保持句子合理通順的前提下,將闡述語言精簡成以動詞、名詞為主的句子,并將動詞、名詞以象聲詞、疊聲詞的形式出現(xiàn)簡潔、押韻、生動、形象,不僅有助于幼兒理解創(chuàng)造意圖。更有助幼兒浮想聯(lián)翩。
四、幼兒美術作品的交流
在一般的教學活動,特別是美術活動中,老師們總會把孩子們的作品放在作業(yè)角上展示欣賞,以此來進一步激發(fā)孩子們的美術興趣。而在游戲活動中,這種評價方法用得很少,一來因為老師們認為幼兒游戲作品很“粗糙”“簡單”,有的甚至“不知道是什么東西”,不值得一展。二來因為幼兒游戲作品五花八門,種類繁多,展出來也是“亂七八糟”,不值得一看。但當我們在活動室開辟游戲作品交流臺,讓所有的孩子把作品放上去以后發(fā)現(xiàn),這種觀點只能說明老師還沒有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其實不論在大人眼里是多么“不象”,多么簡單的東西,都無不凝聚著孩子們的智慧和“心血”,而且每一件小小的作品,孩子都能講出一個精彩的故事。比如:在玩泥游戲后只見一個小朋友小心翼翼地捧著一個“我們左看右看不知道是什么”的泥疙瘩,迫不及待地放上了交流臺,并興致勃勃跟小伙伴講開了:“喂,你們知道,我做的是什么嗎?告訴你吧,這上面高高的是兩個山峰,一個大,一個小,中間還有一條瀑布流下來,這下面的是我和哥哥在那里看瀑布……”聽著他滔滔不絕的話語,再看看他臉上始終洋溢著的幸福與滿足的笑容,我想,這是其他一切言語評價所無法實現(xiàn)的。采用這樣的評價方法,面向全體幼兒,即使能力弱的幼兒也有了展示作品的舞臺,他們一有空就自發(fā)地去看作品、評作品、介紹作品,以此激起了幼兒再游戲的極大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