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明星需要包裝,盡人皆知。幼兒園也需要包裝,我是第一次聽說。
前些日子,我被一個幼兒園園長邀請參加了一個“包裝會”。所謂“包裝會”,其實就是商業(yè)策劃會,會議的中心議題是給幼兒園做定位,尋找一個切合市場需求的賣點。
這位園長女士做了十多年的私立幼兒園,有了一些資本積累,不滿足于目前正在經(jīng)營的平民幼兒園,想做高端,“掙有錢人的錢”。于是,她找到一個加拿大的幼兒園商量,對方同意派兩位加拿大籍教師,并允許她使用人家幼兒園的名字、徽標和校服樣式。這位園長計劃開園以后,上午讓加拿大老師帶孩子,下午讓中國老師帶孩子,她理解這就是“雙語教育”,而這所幼兒園就是她心目中的“國際化幼兒園”。
她講完后,參會的“智囊”們就開始紛紛貢獻智慧了。一位教育界人士說,告訴家長,這所幼兒園的孩子是按照國際化人才的標準培養(yǎng)的,讓家長相信,這些孩子將來不必在中國擠就業(yè)獨木橋,他們具備“國際視野”,將來是要在跨國公司做事的;一位營銷界人士說,價位不能低,最好是收加元,不收人民幣,折合人民幣每月至少6000元,這個價位不高,因為在北京、上海,此類幼兒園都已經(jīng)上萬了,開園后,再讓媒體的朋友寫篇文章,標題就叫“天價幼兒園又現(xiàn)鄭州”;一位廣告界人士說,玩具全部用進口的,而且是響當當?shù)钠放。為了體現(xiàn)“國際化”這個特征,還要在幼兒園的院子里豎十幾根旗桿,掛上歐美國家的國旗。
一個個點子拋出后,這位園長激動得面紅耳赤,她覺得這次“包裝會”真的沒白開,她心滿意足地請所有人吃了一頓大餐!耙羌议L問,我們的孩子真的能成為國際化人才嗎?你如何回答?”我問那位園長。園長神秘一笑說,這個不用擔心,教育這個行業(yè)的特點是對孩子的未來許諾,十幾年以后,那些家長難道因為孩子還在中國走后門找工作向你索賠嗎?就算真的找來了,我也可以告訴他,幼兒教育是打基礎,基礎打好了,后面的墻沒砌直那能怨我嗎?
我暗暗佩服這位園長的精明。細細想來,現(xiàn)今的各層次的教育中,恐怕沒有比幼兒教育領域更善于運用商業(yè)包裝了,而且,各類包裝手段已漸成套路,比如引進一套所謂“蒙太梭利”教育法,不管教師們懂不懂,不管這套理論如何在中國付諸實踐,不管是否適合中國孩子,就可以打著這面旗幟開張營業(yè)了。再細看來,幼兒教育恐怕也是新名詞最多的一個領域了,近些年來,“雙語教育”、“藝術教育”、“情商教育”、“國學教育”、“經(jīng)典頌讀”等等,都成了一所所幼兒園打拼市場的“商業(yè)標簽”。至于,這張標簽下究竟有多少內(nèi)涵,有誰追問過呢?
優(yōu)秀的教育傳統(tǒng)是時間的積淀與經(jīng)驗的傳承,它是靠一代人甚至幾代人共同探索、總結得來的。優(yōu)秀的教育傳統(tǒng),不是請幾個外教、裝修幾間漂亮的教室、買幾個洋玩具包裝起來的。此類“國際化幼兒園”當屬浮躁的商業(yè)社會與消費時代的產(chǎn)物。
幼兒教育的商業(yè)包裝,說穿了就是一張“空頭支票”,“支票”上開具的是孩子的未來,而這個未來是難以兌現(xiàn)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