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思維能力是人與動物最大的區(qū)別,而且是無法通過突擊學習獲得的能力,如果從小不注重培養(yǎng),思維混亂、做事毫無章法,就無法在學業(yè)和事業(yè)上取得成就!
為什么當你寫文章時,總是思維混亂,內容邏輯不清?為什么當你做事時,總是丟三落四,主次不分?
一本有關邏輯的書籍是否能幫助你解決這些問題?顯然不能,原因在于你沒有從小經(jīng)過練習,養(yǎng)成好的邏輯思維習慣。
邏輯思維習慣要從小養(yǎng)成
家庭教育之母——夏洛特·梅森認為,區(qū)分、分類和辨別異同的能力,是人類最高智能的一部分。通過對于動植物的區(qū)分訓練,能夠很好地培養(yǎng)孩子這方面的能力。
她建議,應該鼓勵孩子們依靠動物的和植物形狀,去做一些粗略的分類,以便孩子們能夠叫出花瓣、花萼等等的名字,并區(qū)別它們。
比如,將植物區(qū)分為心形葉子或勺子形的、完整的或分開的,葉子的脈絡分為十字形的和筆直的,花分為鈴鐺狀還是十字形狀的,花瓣是三瓣、四瓣還是五瓣。
樹可以分為四季常青的,還是冬天落葉的。
動物可以分為有脊柱的和無脊柱的,也可以分為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等等。
兒童的知識應源于實踐
正如一位農民不用費心去記憶,就能認識所有莊稼一樣,他們對于這些植物的了解,相比那些單純從書本上學習的學生來講,他們就是這方面的專家。因為,他們的知識來源于實踐。
梅森說:“書中學到的分類,孩子沒有真實感受,而且自己不能辨別,所以培養(yǎng)不了能力,只能培養(yǎng)字面的記憶力。如果單單為培養(yǎng)記憶力,熟記一兩個短語或沒有聽說過的語言用語,也可以達到目的。”
當然,向孩子傳授源于生活實踐的知識,對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也需要讀一些相關的書籍,不僅是為孩子閱讀和解答知識上的難題,更重要的是具備指導孩子觀察的能力。
特別是剛進入學齡期孩子的父母,更需要時常為自己充電。因為,孩子對于學習策略、思維方式等還缺乏了解,自己需要用很長一段時間去摸索。
如果父母能夠細心觀察并科學指導,引導孩子有意識地運用高效的學習方法,這種一對一的家庭指導遠比學校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育更有效果。
同時,父母在大自然和生活常識方面的知識儲備和實踐經(jīng)驗,直接影響指導孩子認知世界的質量。父母源于實踐的真切體會,不僅是掌握了知識,還感悟了技巧,這些才是孩子學習所必需的。
讓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心
父母還可以運用好那些科普工作者的書籍,兒童繪本、科普知識故事書等,都是這些科普工作者運用自己專業(yè)知識,站在兒童思維發(fā)展角度編寫出來的,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能夠引起孩子學習的興趣。
但父母必須牢記,知識的記憶永遠不是最主要的。特別是處于信息爆炸的今天,高效運用信息知識的能力才是最核心的能力,因為你永遠不可能比電腦記得更多。
因此,梅森認為,對博物學家的書的真正運用,是讓孩子對他生活于其中的神奇的世界做一個快樂的掠影,用好奇的眼睛向他揭示他將會看到的事物,讓他充滿著一種自己想去發(fā)現(xiàn)的沖動。
建議
父母必須善于學習、善于思考,要成為孩子仰慕的榜樣。
引導孩子自己去為感興趣的事物進行分類,這是很重要的思維能力。
多帶孩子親近自然,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是不需要死記硬背的。
高效的運用科普書籍,不以記憶為目的。
打開孩子認知世界的興趣之門,不能單純依靠學校,父母的家庭教育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