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孩子需要家長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規(guī)矩來教育他。但家長還要注意不要定不適合孩子年齡的規(guī)矩。假如你希望一個兩歲的孩子同五歲的孩子一樣守規(guī)矩顯然是不科學的。因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齡不可能達到的行為水平。
9.不要對孩子濫用獎勵
濫用獎勵也是一些家長常犯的毛病。大人們常說:“如果你做到什么,我就獎勵你什么東西”,“如果你考試達到多少分,我就獎勵你什么東西”這樣拿獎勵來糾正孩子的錯誤,或者拿獎勵激勵孩子進步的方法,實際上是對孩子的賄賂,是非常錯誤的教育方法。這樣做的結(jié)果,往往是培養(yǎng)了孩子懶惰和不正確的價值觀。
我曾看過一幅漫畫:一個孩子拿著100分的試卷,爸爸獎勵了他100元錢;第二次,孩子拿著90分的試卷,媽媽獎勵了他90元錢;第三次孩子拿著88分的試卷,奶奶獎勵了他88元錢;第四次,孩子拿著50分的試卷,向爺爺要50元錢的獎勵,卻遭到了全家人的責罵。這幅漫畫很好地諷刺了亂用獎勵的惡果。
我覺得,我們在要求孩子做什么事的時候,應該有個標準。做好了表揚,做不好批評。有時候也可以象征性地來一點小小的物質(zhì)刺激,但不能濫用,更不能拿獎勵作為糾正孩子錯誤的方法。比如學習就是孩子的職責,考好了應該表揚、肯定,但以考多少分為依據(jù)獎勵多少錢的做法,就大錯特錯了。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切記:不能濫用獎勵。
10.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
有些家庭,家庭關系不和諧,夫妻之間常常吵鬧。修養(yǎng)好的,還能顧及孩子,盡量避開孩子;修養(yǎng)差的,則根本無所顧忌,甚至專挑孩子在的時候吵鬧。這樣吵鬧的結(jié)果,既破壞了家庭歡樂、和諧的氛圍,又影響了孩子正常的心理發(fā)育,還會讓孩子看不起父母。
也有一些家庭,父母因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一致而公開爭吵,這樣就會使孩子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聽誰的好。最后往往都是按一方的意見行事,長此下去,起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不說,還使得讓步的一方在孩子眼中的地位下降。所以,在孩子面前父母最好保持一致。如果真有非常大的分歧,也要避開孩子進行討論。不要讓孩子感到只有一個人說了算,以免一方不在場時,另一方不起作用。
11.不要將孩子的缺點揪住不放
生活中總有一些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過高、過嚴,將孩子的缺點、過錯揪住不放。
可能他們的出發(fā)點是為了提醒孩子、教育孩子,但他們這樣做的后果恰恰是挫傷孩子、打擊孩子、不斷地強化孩子對自己缺點的認同感,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有時也可能激起孩子的反感,產(chǎn)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極思想。
比如一個膽小、見了生人不愛說話的孩子,家長不是表揚他的大方、勇敢,而是一遇到生人就說:“我這孩子膽小,不愛說話。”家長已經(jīng)給孩子下結(jié)論了,還怎么讓孩子開口說話?還有就是,有的家長不停地說自己的孩子貪玩、調(diào)皮、不愛學習。時間一長,孩子真的不愛學習了。為什么呀?因為你已經(jīng)給孩子貼上不愛學習的標簽了。
在我20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身上都有這樣、那樣的優(yōu)點和不足,如果你能不斷地發(fā)現(xiàn)并表揚他的優(yōu)點,有意淡化他的不足,時間一長,他的優(yōu)點會更加突出,不足反而漸漸地消失了。同理,我們進行家庭教育也一樣,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有意淡化不足,這樣也許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此,我要送大家一句話:“對于孩子,優(yōu)點說了不得了,缺點不說漸漸少。”不信你可以試試。
12.不要打擊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基本特征,既是孩子認識事物、獲取知識的內(nèi)在動力,又是孩子創(chuàng)新思維的精神源泉。
對于豐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他們這也好奇、那也新鮮,因此他們常常有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稀奇古怪的想法和不合常理的舉動。對這些可貴的表現(xiàn),有的家長能因勢利導,從而培養(yǎng)了孩子愛發(fā)問、愛思考、愛探索的好習慣,進而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但也有部分家長,他們很煩孩子的問題,很怕孩子的提問,對孩子可貴的好奇心,往往報以冷漠的拒絕或無情的打擊。他們常常批評孩子:“你怎么這么多話這么多問題,少問些問題好不好?”或者說“你問的問題多傻”“你的想法多可笑”“快別這樣,人家知道會笑你的”。就這樣,一個對外部世界充滿渴望、充滿好奇的孩子,漸漸變成一個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不求進步、循規(guī)蹈矩、缺乏熱情、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平靜而平庸的人。而這一切都源于他的好奇心的喪失。
所以我們在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千萬不要打擊孩子的好奇心,千萬千萬!
13.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
對孩子報有希望,是每一個家庭,也是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的共同情懷,也是我們花大力氣進行教育投入的根本原因。但是對孩子期望過高,當脫離了孩子自身實際能力閾限的時候,期望就會變成束縛、變成壓力、甚至是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