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之三 “狼性教育”讓孩子缺乏愛心
在社會主義市場和社會競爭不斷加劇的背景下,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能力,讓其今后在社會上有競爭力,成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點。但不少家長片面地把愛心和競爭力對立起來,在兩者之間選擇了后者。
一些家長、學校和教育者贊同甚至實施“狼性教育”,即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世界里,要對孩子們進行“狼”的教育,而不應是“羊”的教育。上海兒童健康基金會兒童心理工作室主任吳亦君是一名心理咨詢師,她曾接觸一個在打罵中長大的高二學生,孩子最大的愿望竟然就是希望自己快點長高長壯,可以對一直責打自己的父親還以顏色,考試故意考砸、家里故意搗亂,看著父母焦急生氣就會產(chǎn)生快感。
吳亦君分析,實施“狼性教育”有兩種情況,一是父母本身難以控制住情緒,加之“棒下出孝子”等觀念,因而對孩子萬般嚴苛,教育方法也過于激進。二是受社會競爭壓力的影響,一味培養(yǎng)孩子的競爭觀念,最終造成孩子缺乏愛心,甚至導致性格的扭曲。
北師大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趙忠心表示,狼的本性是兇殘的,是通過掠奪占有的,“狼性教育”如果是為了適應競爭,這是對市場經(jīng)濟的一種膚淺認識。狼性教育的實質(zhì)是以自我為中心。一些少年兒童的父母對社會上非正常的人際關系和不良社會狀態(tài)存有不滿情緒,以至于對個人和家庭之外的一切都失去信心和責任心。加之社會不正之風和腐敗現(xiàn)象的存在,更使一些人個體意識強化,社會責任感淡化,表現(xiàn)為凡事以我為中心,對自己、對家庭有利的事就做,無利的事不做。一些家長對孩子在學校參加勞動,在社會上參加公益活動抱不支持態(tài)度,教孩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對公共秩序、公共規(guī)則置之不顧,我行我素等等。這種不負責任的社會觀助長了少年兒童的自我中心傾向。
吳亦君認為,社會因素是導致孩子缺乏愛心的原因之一,但家長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判斷,讓孩子明白今后具有競爭力和富有愛心絕不相悖。
應該看到,當前家庭教育中道德價值觀教育的缺失,是和整個社會、時代的道德價值觀的變化息息相關的。轉(zhuǎn)型期的中國,傳統(tǒng)道德體系面臨挑戰(zhàn),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新道德體系尚未建立,道德價值的失范成為現(xiàn)實中的普遍困境。面對“拿什么教給你,我的孩子”的問題,許多家長十分困惑:拿什么正面的成才觀、成功觀向孩子解釋現(xiàn)實生活?顯然,要徹底解決家庭教育中的價值觀扭曲問題,尚有待于全社會的道德價值體系重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和家庭教育的直接責任人,家長們應當行動起來,從自我道德重建出發(fā),為下一代成長負起應有的責任。